編者按:6月3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一篇題為《緊盯國企領域“逃逸式辭職”問題織密織牢制度防護網》的雄文如利劍出鞘,直指國企領域一種隱秘而危險的腐敗變種——“逃逸式辭職”。所謂“逃逸式辭職”,即某些國企關鍵崗位人員,在職期間便精心布局、預留“暗門”,一旦辭職便迫不及待地投身關聯私營企業。他們轉身利用昔日職權織就的關系網,充當“權力掮客”或“影子股東”,將公權化作私器,把國家資源變為私產,上演了一場場“旋轉門”內的權力期權化交易。
國有資產流失的隱秘通道:辭職者化身“白手套”,以“市場行為”為掩護,定向輸送國企資源與項目,掏空國家“家底”。
權力尋租的“續集”演繹:在位時埋下伏筆,離職后坐地收租,“期權腐敗”延長了貪腐鏈條,挑戰監管視野。
公平競爭秩序的冷酷破壞者:憑借“余威”和信息差,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令守法企業徒呼奈何。
國企人才生態的惡性毒瘤:示范效應一旦形成,扭曲職業價值觀,動搖隊伍穩定根基。
中紀委文中揭示的案例:
一、某國有金融機構原高管楊某某,前腳離職,后腳便踏入曾受其“關照”的某私募基金擔任要職,利用舊日人脈為該公司承攬該金融機構巨額業務大開方便之門。
二、某地方能源集團原負責人周某某,離職后迅即“空降”至長期與該集團有業務往來的私企擔任“顧問”,實質是借助其深厚影響力繼續操控資源流向。
二、某大型工程國企前高管周某某,辭職后搖身一變成為分包商,輕松承攬原單位項目,其“成功”密碼,無非是鎖在抽屜里的權力鑰匙。
幸而,制度的防護網正越織越密,斬斷利益輸送的“旋轉門”:
“離職審查”筑起前置防火墻:多地推行關鍵崗位人員離職延伸審查,對其在職決策、離職去向嚴審細查,如上海市對市管國企領導離職實行經濟責任審計與從業限制“雙審查”。
“權力清單”劃出清晰禁區:廣東等地探索國企領導人員權力清單與負面清單,明確離職后禁止涉足領域及行為紅線。
“合作限制”壓縮尋租空間:禁止國企與離職人員及其緊密關聯企業進行敏感業務往來,從需求端堵死變現渠道。
“回溯機制”形成持續震懾:對離職人員涉原單位業務的異常交易回溯倒查,讓“安全著陸”的幻想徹底破滅。
筆者認為“逃逸式辭職”的算盤再精妙,終究難逃黨紀國法的天羅地網。中紀委此文,不僅是對蠢蠢欲動者的當頭棒喝,更是制度反腐向縱深挺進的宣言。當離職審查如影隨形、權力期權再無兌現土壤,“逃逸式辭職”終將成為一條被徹底焊死的死路——在守護國有資產、捍衛公平正義的銅墻鐵壁面前,此路不通,插翅難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在于讓每一條“高壓線”都真正帶電。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張越織越密的防護網,必將成為懸在每一位試圖“金蟬脫殼”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編輯 | 華陽
終審 | 楊曉華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