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外長王毅在東京與日本高層握手言歡時,東海上空兩國軍機卻剛剛經歷了一場驚險對峙,最近距離僅30米!
表面上看是我們和日本的關系好像出現了緩和,但實際上軍事緊張、經濟動作和原則上的“交鋒”仍未停止。
那王毅外長和日本談什么了?日本又做出了怎樣的承諾?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天空上的“火藥味”
我們先把鏡頭拉到高空,2025年7月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像一個“竊賊”一般,兩次闖入我國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
這種挑釁等來的自然不是客氣的警告,我國空軍的殲轟-7A戰機呼嘯而至,在這兩次的對峙中,一次持續15分鐘,一次10分鐘。
雙方的距離,從60米壓縮到30米,在萬米高空,這很可能是一個可以看清對方飛行員的距離,任何一個微小的誤判,都可能引爆一場難以收場的沖突,最終日本偵察機撤離。
雖然這次事件實際上日本落了下風,甚至一點都不占理,但日本嘴上卻說,是中國的戰機“異常接近”,簡直是倒打一耙!
而與高空的劍拔弩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京會客廳里的溫文爾雅,中國外長王毅此行參加外長會議,會談氣氛相當友好,一切看起來都充滿了誠意,仿佛空中雙方的緊張氣氛只是一場幻覺,但這真的是全部嗎?
外交是門藝術,尤其是在牌桌上,真正的意圖往往藏在看不見的動作里,在王毅抵達日本之前,中方就傳來一個消息,宣布對原產于日本的進口間苯二酚,繼續征收反傾銷稅。
這步棋下得極其微妙,間苯二酚是一種化工原料,影響不大不小,既能讓對方感到痛,又不至于撕破臉皮。
它就像一個無聲的提醒,握手歸握手生意歸生意,原則問題上我手里的牌多著呢,這記經濟敲打,與我國戰機接近日本偵察機異曲同工。
都是在外交辭令之外,用實際行動劃出的紅線,它讓日方明白,中方的善意不是沒有成本的,中方的耐心也不是無限的。
棋盤上是落子
并且我們和日本本是在歷史上就出現過嚴重沖突,哪怕是過去了這么長的時間,其實我們和日本的關系依舊是比較微妙的。
如果說軍事和經濟更多是雙方在試探和警告,那中日之間真正之爭,就在于對核心原則的遵守,這其中最要害的就是臺灣問題。
王毅在會談中,話說得非常直白,甚至有些嚴厲,他要求日方信守在臺灣問題上已經立下的“規矩”,就是白紙黑字寫在《中日聯合聲明》里的“一個中國”原則。
日本外相也重申,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改變,堅持一中政策反對“臺獨”,雖然這話聽起來說的是滴水不漏。
可問題在于,日本說的話真的能相信嗎?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日本政府在一份官方答辯書中公開聲稱,《中日聯合聲明》對日本政客訪問臺灣“不構成法律約束力”。
這是什么意思?這好比一個人當著你的面承諾“我絕不進你的院子”,一轉身卻在法律文件上備注“但我有權從你家窗戶爬進去”。
這種文字游戲,無疑會動搖兩國關系,甚至有點日本想要試探我們態度的味道,所以當日本再次做出承諾時,我們也不能對其完全信任,畢竟日本這個民族在歷史中的表現,就不得不讓人提高警惕。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80周年,9月3日我國的軍隊也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時間節點。
日方雖然嘴上說是會“認真對待歷史”,堅持和平發展,但真實怎么做,還是不好說的畢竟“認真對待”可以有多種解釋。
而中方的對日政策其實很清晰“以鄰為伴”,我們想做伙伴,不想做敵人,但前提是你得停止挑釁,別總是在我的核心利益上搞小動作。
王毅外長此行,既有高空的強硬攔截,也有地面的微笑握手,既有經濟上的施壓,更有原則上的反復敲打。
中國的態度已經很明確,說得再好聽不如做得好看,關系如何走,還是要看日本未來真正表現出對我們的態度是怎樣的。
要是日本依舊選擇多次使用戰機試探我國,那對日本還是要提高警惕的,畢竟日本軍國主義時期,干出來的事情實在是“太瘋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