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吉隆坡的空氣里,2025年7月10日這場中日外長會晤,遠不止是外交禮儀的寒暄。王毅外長開門見山,把兩個沉甸甸的議題擺在桌面上,沒有迂回,直指核心。巖屋毅外相如何接招,不僅關乎這次會談的溫度,更牽動著未來數年東亞地緣政治微妙的平衡。
歷史,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王毅清晰地指出,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絕非普通的紀念年份,而是日本必須面對的時代拷問。“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被他提升為“日方必須直面和回答的道義之問、時代之問”。話語的分量在于背后的潛臺詞:那些教科書上閃爍其詞的表述、政客對靖國神社的參拜,都是懸而未決的舊賬。
日本外相巖屋毅(資料圖)
中方期待的是日方深刻的“歷史教訓汲取”,并以此為基礎“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巖屋毅的回應是“認真對待歷史,面向未來”,強調“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但“反省”或“道歉”的明確字眼缺席了,這種策略性的“面向未來”,能否真正撫平歷史的傷痕?國際社會,尤其是曾深受戰爭創傷的亞洲鄰國,都在拭目以待。
臺灣,一條不可觸碰的紅線。如果說歷史問題是原則立場,臺灣問題則是當下最敏感的試金石。王毅的措辭異常嚴厲,直接援引中日間四個政治文件的法律效力,要求日方“必須嚴格履行、言行一致”,“維護好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這絕非泛泛而談。背景是日本近期在臺海問題上動作頻頻:緊隨美國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論調,美日聯合軍事演習的頻率和針對性增強。巖屋毅迅速重申堅持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的立場“沒有改變”。該聲明的核心是明確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外相巖屋毅(資料圖)
然而,關鍵不在于說什么,而在于做什么。日方能否切實約束國內政客的涉臺言行?能否徹底斷絕與臺當局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能否在未來的“美日安保”升級談判中,明確將臺灣排除在所謂“共同防御”范圍之外?這些都是檢驗其“言行一致”的標尺。
暖流之下,暗礁叢生。頗為微妙的是,雙方都承認近期中日關系出現了“改善發展勢頭”和“積極進展”。經濟數據是最直觀的注腳:2025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同比增長了8%,日本汽車等產業對華新增投資額高達120億美元,停滯多年的高級別安全對話也悄然重啟。合作似乎在回暖,巖屋毅也表達了加強溝通、減少分歧、擴大合作的意愿。
然而,這縷暖意掩蓋不住深層的戰略猜忌和現實摩擦。日本經濟持續低迷,龐大的中國市場是其難以割舍的依賴,但同時又對中國產業鏈的競爭力充滿戒懼。中國則敏銳地捕捉到美國大選年的特殊窗口期,試圖分化日益緊密的美日同盟。日本的戰略困境顯露無遺:一方面想借經濟合作穩住中國,獲取實利;另一方面又在安全上緊緊捆綁美國,甚至配合其在菲律賓部署中程導彈等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這種經濟靠中、安全傍美的“騎墻”策略,在日益激烈的中美戰略博弈背景下,其可持續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日本外相巖屋毅(資料圖)
吉隆坡的會談,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日關系的復雜底色:沉重的歷史包袱尚未卸下,現實的臺灣議題如弦緊繃,而經濟合作的暖流又在冰層下悄然涌動。王毅的“劃重點”絕非空談,而是清晰劃定了兩條不容逾越的底線——歷史問題不容模糊化處理,臺灣問題絕無妥協空間。巖屋毅的回應展現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外交辭令的柔軟,需要具體、連貫且無爭議的行動來支撐。
中日關系的未來走向,真正的決定權不在吉隆坡的會議室,而在東京的決策層手中。日本若真如巖屋毅所言期待“戰略互惠”,就必須用切實行動證明其承諾:將“和平發展道路”轉化為與軍國主義歷史遺產的徹底切割,將“堅持聯合聲明立場”體現為管控所有染指臺海的黑手。否則,吉隆坡會談透露出的那一絲“回暖”信號,終將被自身搖擺不定的投機所消耗殆盡。歷史之問,時代之問,巖屋毅外相帶回去的,是東京必須清晰作答的考卷。中國劃出的重點,日本聽懂了嗎?答案,正在書寫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