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在今年的6月底,歐盟委員會突然拋出一項新規,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盟境內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項目。緊接著的幾天,一系列令人震驚的連鎖反應接連上演。
7月6日,中國商務部迅速出手,宣布對歐盟醫療器械實行政府采購限制,精準反制。僅兩天后,法國總統馬克龍便表示希望盡快訪問中國,仿佛嗅到了某種“危機信號”。
那么,歐盟為何突然變臉?中方又為何沉默兩周后才雷霆出擊?這一場中歐之間的經貿博弈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盤算?
5月下旬,中歐之間的技術磋商剛剛結束。八輪談判下來,電動車關稅問題仍然毫無進展。歐盟方面不斷施壓,要求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設定最低售價,并限制電池供應鏈的投資范圍。而中方始終堅持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拒絕任何形式的價格操控與市場干預。
就在此時,一項原本定于7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高層經貿對話,被歐盟以“無實質進展”為由單方面取消。這本應是中歐建交50周年的重要節點,卻因為歐方的突然撤回,變成了一場外交風暴的導火索。
歐盟的舉動極其突然,甚至連本已敲定的議程都被一筆勾銷,只留下一個象征性的24小時會議框架。
在這一切發生前,中國并未急于作出反應。外交部、商務部接連發聲,表達了通過溝通解決分歧的誠意。王毅外長更是在訪問德國期間指出,中國不會讓稀土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
歐盟的回應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日本G7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竟帶著一塊稀土磁鐵,聲稱歐盟要減少對中國關鍵資源的依賴。這一舉動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質疑,也徹底打破了中方對歐盟“理性回歸”的期待。沉默之后的反擊,堪稱雷霆萬鈞。
7月6日,財政部與商務部聯合發布通知,明確規定:凡是政府采購金額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器械項目,歐盟企業將不再被列入參與范圍,而非歐盟企業所提供的歐盟進口產品,其占比不得超過合同總額的50%。
這一系列規定極具針對性,精準打在了歐盟的命門上。西門子、飛利浦、丹納赫等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占比高達30%以上,尤其在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領域,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如今,隨著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國產品牌強勢崛起,歐方的市場優勢正在迅速被削弱。
歐盟明知如此,卻仍執意推行限制政策,顯然是出于遏制中國制造崛起的焦慮。這并非歐盟首次對中國出手。早在2023年10月,歐盟便以“低價傾銷”為由,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威脅加征最高45%的關稅。
在此過程中,法國政府的角色尤為突出。他們不僅支持加征關稅,還在去年主導推動對中國電動車加收35.3%的額外稅費,聲稱要“保護本土產業”。
事實卻是,法國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占比早已從18%跌至9%,根本經不起任何新的沖擊。更令人側目的是立陶宛的動作。這個GDP僅占歐盟0.3%的國家,竟不斷炒作“價值觀議題”,對華出口卻在今年前五個月增長了22.4%。
一句話,吃著中國的飯,還要砸中國的鍋。而德國的態度則顯得更加復雜。2024年,德系車在中國市場銷量首次跌破300萬輛,市場份額僅剩14.8%。
盡管如此,德國對華投資卻逆勢增長,2025年達到了73億歐元,比前一年還多出8億。這種“口硬心軟”的姿態,折射出歐盟內部對華政策的巨大分裂。
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已看清局勢。在歐盟“全面封殺”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舉動被中方反制之后,馬克龍迅速表達了訪華意愿。他深知,歐盟若失去中國市場,將是自身制造業與供應鏈的災難。
中國的反制并非一刀切,而是保留了合作的空間。在華設廠的歐資企業,如西門子中國、飛利浦中國并未被限制參與采購項目。這一舉措既體現了中國的開放態度,也將壓力精準傳導至歐盟本土企業。
與此同時,一組數據令人震驚。歐盟醫療器械市場年規模高達1500億歐元,政府采購占比70%。其中,單個項目金額超過500萬歐元的雖然只占招標總數的4%,但價值卻高達整個市場的60%。也正是這一部分,被中國徹底劃出紅線。
中方的出手,不僅是一次對不公正行為的反制,更是一次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堅定捍衛。中國醫療器械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國產高端設備在縣級醫院的占比已達70%,預計五年后將提升至95%。
在高端CT、核磁共振等設備中,國產替代率已達到60%到80%。賽迪顧問預測,到“十五五”時期,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將達到2.27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市場的28%。歐盟若繼續關閉中國企業的大門,其自身企業恐怕才是最終的受害者。
令人不解的是,歐盟一方面高呼“公平競爭”,另一方面卻不惜祭出《國際采購工具》,將其變成針對中國的單邊武器。其所謂的“非歧視原則”,早已淪為空殼。
整個歐盟似乎陷入了一種焦慮的集體迷思之中。既想借力美國對華打壓,又不敢真正與中國脫鉤。
在G7峰會上,馮德萊恩高舉稀土磁鐵示好美國的畫面還未散去,特朗普卻突然表示“歡迎中國加入G7”。這番戲謔背后,是布魯塞爾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尷尬現實。一邊討好美國,一邊試圖強硬對華,最終卻兩頭不討好。
中國的每一步反制,都是在給歐盟敲響警鐘。不是撕破臉,不是報復,而是以“禮尚往來”的態度,捍衛自身的公平與尊嚴。
當鹿特丹港的貨車停滯、浦東機場的歐盟貨物遭遇頻繁抽檢,歐方才真正意識到,這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并不只是紙上談兵。
如今的中歐關系,已演變成一場現實與幻想的較量。歐盟若繼續沉溺于“制裁換好處”的邏輯,只會陷入更深的困境。
中國則以冷靜、精準、有力的方式,捍衛著開放、包容、公平、理性的經貿秩序。這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鋒,或許只是中歐關系走向轉折的序章。下一步,歐盟是否愿意回歸理性、重啟對話,還需拭目以待。正如中國始終強調的——貿易沒有贏家,合作才是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