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華盛頓國務院總部外,一名頭發花白的外交官攥著剛收到的解雇通知,對媒體苦笑道:“我為美國外交工作了27年,今天卻因一封郵件丟了飯碗——而國務卿魯比奧此刻正在從馬來西亞回國的飛機上?!?/p>
這一幕發生在7月11日。美國國務院24小時內閃電裁撤1350名雇員,包括1107名公務員和246名外交官。這僅僅是開始——按照國務卿魯比奧4月宣布的重組計劃,最終將有3000人丟掉工作,占國務院國內員工總數的18%。被裁員工中,外交官有120天“緩沖期”,公務員則只剩60天掙扎時間。
01 冷血裁員,國務院遭“特朗普式重塑”
這場被稱為“數十年來最大規?!钡膰鴦赵褐亟M,背后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激進改革。魯比奧大刀砍向132個辦公室,宣稱要清除“臃腫官僚機構”。他在國會聽證會上憤然拍桌:“一份文件要40個人簽字才能到我桌上!少一個勾都走不動,太荒謬了!”
裁撤刀鋒精準指向敏感領域:
- 對外援助部門首當其沖,69%人員遭清理;
- 經濟增長、能源環境部門裁撤42%;
- 民主人權事務部門被直接改組,職能并入新設的“對外援助、人道事務和宗教自由”辦公室;
- 拜登時期設立的全球婦女問題辦公室、多元化與包容性辦公室被連根拔起。
更殘酷的是裁員方式。員工命運不取決于能力,而取決于所處辦公室是否被貼上“冗余”標簽。一位匿名官員形容:“這簡直是《魷魚游戲》現實版——椅子被抽走了,管你是誰都得倒下?!?/p>
02 “中國牌”竟成救命稻草?
當被裁員工在國務院外舉牌抗議時,華盛頓政客們卻打出令人瞠目的“中國牌”。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緊急發聲:“特朗普讓美國更危險!看看中國正在擴大外交影響力,而我們在自廢武功!”
美國外交服務協會主席托馬斯·亞茲德格迪的警告更直白:“在中國等對手毫無人員配備壓力時,我們連大使館都派不滿人”。他痛心疾首地指出,烏克蘭危機未解、中東火藥桶待拆,此刻削弱外交力量等于“對國家利益進行災難性打擊”。
這種邏輯迅速形成政治產業鏈:
- 削減國際開發署經費?——“中國軟實力將趁虛而入!”
- 關閉阿富汗移民辦公室?——“把道義高地讓給中國!”
- 裁撤人權事務部門?——“專制國家笑開花!”
前助理國務卿芭芭拉·利夫在LinkedIn怒吼:“這不是重組,是政治清洗!”她曾擔任駐阿聯酋大使,深知專業外交官的價值,“當海外美國人遇險時,救他們的不是導彈,而是懂當地語言的外交官”。
03 深入骨髓的冷戰思維
把中國當作“裁員擋箭牌”的背后,暴露出美國政治精英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陳長寧一語道破:“美國對華認知陷入二元對立陷阱”,仿佛世界仍是美蘇爭霸的棋盤。
這種思維催生外交怪象:
- 北約強行東擴后,反指中國構成“系統性威脅”;
- “芯片法案”以國家安全之名行市場保護之實;
- “一帶一路”被污蔑為意識形態擴張;
95名美國知華派學者曾聯名致信白宮:“敵視中國只會分裂國際體系,損害西方自身利益”??上坦P者傅高義教授已逝,忠言隨他入土。
04 自毀長城的致命代價
諷刺的是,當美國政客高喊“對抗中國”時,中國駐美企業正創造著95%的盈利率——94%的美企計劃增加在華投資。2021年中美貿易額逆勢增長30%,比特朗普時期峰值還高。
國務院重組暴露美國戰略矛盾:既要對華遏制,又砍掉外交耳目。前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看得透徹:中美經濟深度交融,根本打不了新冷戰。但政客們執意“重建冷戰場景”,只為誘使中國犯錯。
“所有美國人都將為此付出代價”,亞茲德格迪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當魯比奧把制裁辦公室從3個砍到1個時,伊朗石油正悄悄駛向亞洲港口;當人權事務專家卷鋪蓋走人,塔利班已重新給喀布爾女性罩上面紗——而美國國務院的應急電話,現在要轉三遍才能接通。
國務院大廳里,被裁撤的民主事務辦公室銘牌被扔進紙箱,替換上“對外援助與宗教自由”的新標牌。魯比奧聲稱這能“節省納稅人錢”,卻拒絕公布具體金額。
那些舉著“中國威脅論”標牌救工作的議員們或許忘了:當美國把裁員的每個決定都綁定“對抗中國”時,真正的贏家早已在太平洋彼岸微笑——他們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對手自斷臂膀。這場“魷魚游戲”的最后鏡頭,會不會是特朗普舉槍指向了自己的外交心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