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水為民,潤澤北疆。日前,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綽濟遼工程實現全線試通水,來自興安盟綽爾河的清流,經391.036公里干線奔涌,成功注入通遼市干涸21年的莫力廟水庫,這標志著內蒙古迄今投資規模最大、旨在破解蒙東地區缺水困局的關鍵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國家“十三五”規劃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及水網骨干工程,引綽濟遼工程從綽爾河引水補給西遼河流域,多年平均供水量4.36億立方米(興安盟1.49億立方米,通遼市2.87億立方米),將惠及興安盟南部及通遼市嚴重缺水地區。
引綽濟遼主要由水源工程和輸水工程兩部分組成。其中,中鐵四局承建的引綽濟遼輸水工程七標項目,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標段全長為16.595公里。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鐵四局的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治水,歷時近8年,鏖戰在距地面80米深隧洞,與水作長久斗爭。他們創新采用小斷面隧洞快速掘進施工工法,克服隧洞突發涌水大、施工斷面小、單向掘進距離大、圍巖破碎安全風險高等困難,施工進度和質量得到業主單位的充分認可。
中鐵隧道局承建的引綽濟遼輸水工程四標項目線路全長21.345千米,施工工法主要為TBM法和鉆爆法。TBM段主洞全長15681米,采用1臺直徑4.75米的敞開式TBM“草原安達號”掘進施工,隧洞沿線存在斷層破碎帶、長距離高富水地層等不良地質,施工面臨裂隙涌水高發、冬季極端低溫、坍塌風險易發等多重挑戰。項目團隊迎難而上,以地表全方位補勘為施工先導,以地表超前灌漿為主控手段,以超大排量排水系統為應急保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綜合治水方案,大幅減少了隧洞涌水;采用噴漿封閉、灌漿加固、拱架加密等技術方案,克服了淺埋強風化凝灰巖破碎帶地質不穩定難題,有效控制了隧洞結構失穩、坍塌等風險,為TBM后續安全優質高效掘進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中鐵工業旗下中鐵裝備研制的兩臺5米級TBM承擔引綽濟遼輸水工程二標項目掘進任務。其中,“草原平安號”掘進18.42千米,“草原和諧號”掘進22.13千米,面對復雜地質環境,兩臺設備成績亮眼。2021年3月,“草原平安號” 單月進尺1289米,“草原和諧號” 更是實現1358米月進尺,雙雙打破當時國內同級別洞徑TBM單月進尺的最高紀錄。經過四年不懈奮戰,在兩臺TBM的助力下,二標項目提前42天全線貫通。
引綽濟遼工程建成后,可改善綽爾河下游農業灌溉條件,解決受水區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有效緩解西遼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狀況,對促進蒙東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中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