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說法已見諸報端。據考證,最早的已知用例出現在1919年英國的一份報紙上。但這是否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稱謂早已被世人廣泛接受?事實上,這一名稱的確立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不僅是對一場戰爭的命名,更承載著意識形態的較量與國際霸權話語的斗爭。
關于世界大戰的說法最早出現于一戰中。彼時一戰還沒有被稱為一戰,它在德國以外的歐洲被稱為大戰(the Great War),在域外被稱為歐洲戰爭(European War)。直到1917年,隨著美國、中國、日本等國陸續參戰,關于這場戰爭的名稱才出現變化。盡管大部分歐洲人依然稱之為大戰,但歐洲以外的國家,特別是美國開始稱這場戰爭為世界大戰(World War)。德國雖然是歐洲國家,但卻是一個例外,它在戰爭伊始便具有國際視野,迫切想通過這場戰爭成為世界強國,因此從沒有將它僅視為歐洲戰爭。
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強占中國東北,退出國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開始重新武裝,日夜叫囂拓展“生存空間”,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瀕于解體。不少人開始預測下一次世界大戰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何時發生。在中國,人們從1931年起便開始談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時代》(Time)周刊認為,“二戰(World War II)于9月1日(星期五)凌晨5時20分(波蘭時間)開始”。這個周五被稱為“灰色星期五”(Grey Friday),英法對德宣戰的那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天”(Black Sunday)。這是首次由媒體定義一場世界大戰的發生,這個定義毫無疑問是以歐洲為中心的。
盡管如此,在主要交戰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沒有立即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稱。如蘇聯從一開始就稱其為“偉大衛國戰爭”,這一稱謂由聯共(布)中央機關報《真理報》于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次日,即1941年6月23日首次提出。該詞將反希特勒的戰爭與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聯系起來,強調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其中也寄寓著對于勝利的渴望——既然拿破侖曾經兵敗莫斯科,那么希特勒的命運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在中國,這場戰爭被稱為抗日戰爭,從1931年起,日本是入侵中國的唯一直接敵人,加上近代以來日本從未放棄吞并中國的野心,所以這個名稱恰如其分。反觀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戰時一直使用“大東亞戰爭”的稱呼,故意淡化中國戰場,試圖以“解放亞洲”為幌子,將亞洲人民的反抗焦點轉向歐美殖民者,從而掩蓋其對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發動侵略戰爭的事實。1945年被美國占領后,日本開始使用太平洋戰爭的稱謂,該詞同樣對中國戰場充滿偏見。法國是戰時最快投降的大國,對于戰爭名稱本沒有話語權,但流亡英國的戴高樂反而較早舉起世界大戰的旗幟,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斗爭,稱法國戰役并沒有結束,法國要借助英美力量,在世界范圍內戰勝納粹德國。
真正致力于推動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名稱的是美國,羅斯福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1941年春,在美國國內關于參戰與否的爭論日趨激烈時,羅斯福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概念。3月初,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國家,羅斯福講話稱,“當一年半前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5月,他又提出,“原本是一場歐洲戰爭,已如納粹一開始所設想的那樣,演變為一場爭奪全球霸權的世界大戰”。羅斯福此舉意在激發美國人民支持歐亞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戰勝國內的孤立主義,同時強調美國在這場全球沖突中扮演的角色。在德國進攻蘇聯后,世界大戰就成了羅斯福演講中反復強調的主題,顯然,羅斯福嘴上講的是世界大戰,心中想的是美國的世界領袖角色,暗指在這場席卷世界的大戰中,美國要發揮關鍵作用。
羅斯福不是第一個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名稱的人,但他是第一個廣泛使用該名稱的世界大國領導人。然而,羅斯福對該詞并不滿意。1942年4月,他發起一項公眾活動,希望找到一個更好的名稱。羅斯福自己想的名稱是“生存之戰”(The Survival War),而其他人則希望將其命名為“文明之戰”(The War for Civilisation)或“反奴役戰爭”(The War Against Enslavement)。最終,這些名稱都沒有流行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或“二戰”仍是人們最常使用的名稱,可能只有“世界”二字才能體現出這場戰爭的宏大規模與深遠影響。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人們口中使用的普通名稱,那也無可厚非,但美國將之變成了政府行為。1945年9月10日,美國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與海軍部長詹姆斯·福雷斯特爾共同致信總統杜魯門稱,為簡單并確保術語統一起見,應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涵蓋這次所有戰場和時期的戰爭的官方名稱。第二天,杜魯門簽字予以同意。三天后,陸軍部正式發布命令稱:美國自1941年12月8日以來所參與的戰爭,今后將在所有官方通訊和出版物中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名稱成為美國官方意志的體現。毫無疑問,它體現的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歷史敘事。
在英國,對于這場戰爭的稱呼長期模棱兩可。初期官方僅稱之為戰爭(the War),如同對于一戰的描述。大多數人僅將其當作對德戰爭的延續,這也是西方一些學者將一戰、二戰合并稱為漫長的“三十年戰爭”說法的認知基礎。丘吉爾出任首相后,將戰爭稱為“反納粹戰爭”,蘇德戰爭爆發后,他模仿蘇聯的口吻,稱之為“偉大的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后,他開始更多使用世界大戰的說法。但英國社會還是長期使用戰爭一詞。1944年6月,出版商麥克米倫要求英國政府裁定使用何種名稱。此時許多美國出版物已經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詞,但英國政府拒絕給出明確意見。
一直到1946年10月,當這一問題在英國下院再次被提出時,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裁定稱: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說法將得到普遍認可,但在某些場合,加上年份會更加合適,這顯然是在委婉地批評美國“自1941年起”的說法。一年以后,英國官方史書即將出版第一期,急需為該系列確立一個正式名稱。負責編輯外交部檔案的牛津大學歷史學家盧埃林·伍德沃德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好的稱呼。鑒于它在美國已經被普遍使用,(其他國家)使用相同術語會很方便”。1948年初,英國正式接受了這一名稱,丘吉爾的回憶錄正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名。這一名稱后來也被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英聯邦國家所接受,并很快傳遍世界。英國人不愿直面的“世界大戰”一詞最終成為它的正式名稱,因此不難理解,為何伍德沃德稱“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稱謂本身是美國的又一次勝利。至此,發生于1914—1918年的戰爭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名稱的出現,而被重新命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此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名稱的出現有著鮮明的背景。對于美國和英國而言,它與歐洲發生的戰爭密切相關。美國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名稱,不僅是為了說服國內民眾參與戰爭,更主要是強調美國的領導角色,為其世界霸權的建立制造輿論。其他國家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接受,也不僅僅是因為其名稱的相對“中立性”與便利性,還在于美國政府的大力推動。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稱從一開始就與西方中心論甚至美國霸權密切相關。如今在西方特別是社會和政治層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仍然主要指發生于1939年到1945年的戰爭,它以歐洲與太平洋為主要中心,忽視了1931年9月到1939年9月發生在亞洲、歐洲與非洲的戰爭,以及除歐洲與太平洋以外的其他戰場,以至于現在反西方中心論的二戰史著述,往往會加上“新歷史”或“全球史”字樣,或干脆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詞取而代之。
客觀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名稱中,最重要的特質是它的世界性或全球性,無論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還是西班牙人民和國際縱隊并肩反擊佛朗哥叛軍與德意法西斯的戰爭,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它的完整性不容分割。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結束于1945年9月日本向反法西斯盟國簽署投降書,歷時1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80周年之際,是時候從根本上糾正以歐美為中心的二戰史觀。
作者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郭飛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