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2日上午10:00整,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赴河南省洛陽市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帶著精心準備的節目和誠摯的祝福,為萬家養老院的老人們送上了一場集視聽享受與文化傳承于一體的愛心盛宴。演出涵蓋經典紅歌演唱、活力健美操、幽默脫口秀等多元形式。
上午九點三十分,實踐團成員們便已抵達萬家養老院開始布置場地。志愿者們仔細的調試著音響等設備,與此同時養老院的活動大廳里,工作人員早已提前擺好了舒適的座椅。“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我們特意把演出時間安排在上午十點,避開了氣溫較低的清晨和容易疲倦的午后。” 活動負責人園藝林學學院園林2302班鄧竣文介紹道。
演出開始前,志愿者們分頭來到老人的房間,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前往活動現場。78 歲的張奶奶腿腳不便,志愿者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班馮曉曉小心翼翼地推著輪椅,邊走邊和老人嘮家常:“張奶奶,今天有您最愛聽的紅歌呢,還有好看的舞蹈,保證您看得開心!” 張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孩子們有心了,知道我們就喜歡熱鬧。” 短短半小時的準備過程中,走廊里不時傳來老人與志愿者的親切交談聲,原本安靜的養老院漸漸熱鬧起來,充滿了期待的氛圍。
上午十點整,伴隨著背景音樂《我的祖國》的緩緩奏響,慰問演出正式拉開了帷幕。在舞臺上,實踐團的成員們精神抖擻地演唱著“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熟悉的旋律剛剛響起,臺下便有不少老人輕聲跟唱起來,82歲的劉爺爺更是激動地打起了節拍。
實踐團成員們合唱歌曲
劉爺爺是位退伍老兵,19歲時他就已經參軍入伍,21歲時便已經是正式黨員,《我的祖國》是他最愛的歌曲。緊接著演唱《我和我的祖國》時,舞臺兩側的顯示屏同步播放著洛陽城市發展的珍貴影像,從龍門石窟的千年石窟到洛邑古城的燈火璀璨,從牡丹花開的盛景到現代化都市的繁華,老人們看著家鄉的變遷,紛紛感慨萬千。
紅歌演唱結束后,舞臺風格驟然轉變。伴隨著動感的音樂,實踐團隊長,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班柯心妍為老人們帶來了活力四射的健美操表演。她舒展肢體、跳躍旋轉,充滿力量的動作與輕快的節奏形成鮮明對比,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隨后登場的是實踐團成員,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班熊浩哲。他用幽默詼諧的表演讓現場笑聲不斷。他結合自己的上學經歷,用接地氣的語言和夸張的表情演繹著生活趣事。“我有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是在上學還是在走西口哇!” 生動的描述逗得老人們哈哈大笑。
演出結束后,最具特色的洛陽文化訪談環節溫情開啟。實踐團成員們圍繞 “我與洛陽的百年故事” 和養老院的老人們展開親切對話。88 歲的周爺爺是土生土長的老城人,他指著舞臺背景上的洛陽老照片,回憶起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洛陽街景:“那時候北大街全是青石板路,兩旁都是老字號商鋪,胡辣湯的香味能飄出半條街,現在城市變化太大了,但老味道不能忘啊!”
石添宇同學和老人交談
曾在洛陽軸承廠工作的 79 歲王爺爺則分享了洛陽工業發展的輝煌歷史:“當年我們廠生產的軸承支援了全國建設,能參與國家重點工程,這輩子都驕傲!” 當談到洛陽的非遺文化時,幾位老人更是打開了話匣子,從唐三彩的燒制工藝聊到河洛大鼓的表演技巧,從水席的文化寓意談到牡丹花會的由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臺下的老人們不時點頭共鳴。
實踐團成員與老人交談
中午十二點,慰問演出在溫馨的氛圍中圓滿落幕。老人們握著志愿者的手依依不舍,紛紛詢問下次活動的時間。“今天太開心了,好像回到了年輕時候看露天電影的熱鬧勁兒。”76 歲的趙奶奶笑著說。演出團隊與老人們合影留念后,志愿者們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留下來幫工作人員收拾場地,陪不愿回房間的老人繼續聊天。
活動負責人表示,此次慰問演出是實踐團的最后一站,所以每一個節目我們都想做的盡善盡美,不給自己的青春留有遺憾。
這場充滿愛與文化溫度的慰問演出,不僅為老人們帶來了歡樂與溫暖,更在代際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當經典旋律喚醒時代記憶,當文化故事連接過去與現在,當點滴關懷溫暖暮年時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個城市對老年人的尊重與關愛,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的生動實踐。在洛陽這座千年古都,這樣的溫暖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落悄然發生,匯聚成文明城市最動人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