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允許我以唐代韓愈《早春》中的一句詩,作為開頭。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錦繡芳華》這個大結局,可以說是完美將這這句詩絕處逢春的意境給演繹了出來,讓人拍案叫絕。
看完《錦繡芳華》24集大結局,我忐忑了一天一夜的心,才算真正放下來。不知道大家看完這部劇什么感覺,反正我是有種劫后余生的感覺。
不吹不黑,這部劇和之前的《國色芳華》一起,在我心中帶來的感動,甚至不亞于今年的古裝劇爆款《藏海傳》。
雖然從熱度看,可能不及《國色芳華》那么耀眼,但依然絕對稱得上今年古裝劇的一大驚喜,尤其是在熱劇頻頻大結局翻車的當下,《錦繡芳華》的大結局,卻將懸念和精彩,保持到了最后。
看完24集大結局,再回望之前的劇情,更是別有一番芳華錦繡。
1:關于大結局
《錦繡芳華》倒數第三集,暗夜里,一雙手捂住了剛逃脫寧王府爪牙的牡丹的嘴,可正當她還在掙扎,這張嘴卻傳出熟悉的話語:好容易久別重逢,小花店主卻要謀殺親夫,好狠的心啊。
果然是劫后歸來的蔣長揚。
這個時候,我卻回憶閃現,想起了兩人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
因緣際會下,牡丹偶然在佛堂上香時,邂逅了蔣長揚。
世間還真是令人唏噓,不知不覺牡丹花開了又一遍,故事千回百轉,終于來到結局。
眾所周知,不少大劇一路氣勢如虹,卻因大結局口碑暴跌。還有故事提前揭曉,結局味如嚼蠟。
《錦繡芳華》卻做得很好,兩大反轉,直接令觀眾快速入戲。
第一個:一場反殺。
芳園反殺,可謂國產古偶少見精彩的大場面。
其實一部戲拍得用不用心,我們要看的往往不是焦點中的那些情節,而是要看那些邊邊角角的細枝末節處,是否足夠妥當。
就拿這場戲來說。
開場鋪陳,極有聲勢,科舉宴上數十新科進士一同頌賦控訴寧王的所作所為,感覺氣勢如虹,任誰都會以為皇帝和蔣長揚已勝券在握。
但他萬萬沒想到,領頭的張謙會在關鍵一刻倒戈。
其實皇帝看中、蔣長揚力薦,只要他依計行事,清除寧王,成就抱負,根本不在話下。
可他等不了了,看到科舉榜單那刻,他就已下定決心,張謙刺向徐公的那一刻,也意味著蔣長揚的苦心謀劃,早已被寧王洞悉,一場被對方徹底知曉的宮變,必敗無疑,何況對方還掌控著禁軍兵馬。
其實從寧王面對皇帝厲聲斷喝——
更厲聲回應“又如何”開始,結局已經寫定。
接下來,就是全劇最殘酷一幕。
第二個:一場“假死”。
寧王從未信過蔣長揚,或者說他誰也不信,這一局,皇帝和蔣表面占據優勢,其實勝負一直在毫厘之間。
圣人這方,不是沒布局,可陸楚全家被寧王沉河,皇帝心急要求計劃提前那刻,已經注定有此敗局。
結果是蔣長揚被寧王捅刀脅迫圣上給蔣定罪,最終死士盡喪,
蔣長揚倒地,而皇帝三郎不得不高聲說出寧王平叛有功。
此時的何惟芳不僅再度落入劉暢手中,更被他控制,眼睜睜看著蔣長揚倒在血泊中。
這一刀捅的太狠了,觀眾實在想不出怎么反轉。 這正是主創想要的。
而隨著這場生死大戲落幕,整部劇的最后三大懸念也該揭開了。
懸疑一:蔣長揚如何“假死”,牡丹如何脫身?
翻盤關鍵,自然在蔣長揚身上。
此刻皇帝已成寧王傀儡,他死,則滿盤皆輸。
所以蔣長揚當然不會死。
勝負手,當然不是什么蔣長揚的金絲軟甲,更不是蔣的心臟在另一邊這些俗套。
令蔣長揚起死回生的,正是寧王。
他的劍刺偏了半寸,留蔣長揚一條命,
當然不是好心,而是為了問出他埋在江湖中的一支暗衛。
誰知蔣長揚藏著的這支暗衛部隊,卻是滿屋信鴿,當寧王人馬按蔣長揚交代的地點來到暗衛所在,信鴿齊飛,各處暗衛,立刻獲悉京城生變,順勢集結,成為蔣長揚脫身的利器。
而蔣長揚這個計劃的另一部分,在牡丹,如果牡丹依然被囚,則蔣即使歸來也會投鼠忌器。
好在牡丹仍是那個牡丹,即使被劉暢用鎖鏈鎖在屋內,淪為階下囚,
依然有辦法讓對方配置香料,實為迷香,自己則一早口含解藥,最后砸傷劉暢,生死之間,蕭雪溪趕到,
以劍逼退劉暢,帶著牡丹從寧王府脫身。
但此時的她,并不知道蔣長揚假死,但卻決意繼續蔣的的家國理想,找到小姨,一邊行商濟民,一邊暗中資助河東軍,欲助皇帝反殺寧王。
蔣長揚,你該出場了。
懸疑二:蔣長揚如何反殺寧王?
芳園事敗,一敗在事不密。二敗在手中無兵。
所以此戰關鍵,在于掌兵。
生死關頭,蔣長揚帶著何惟芳所助的河東軍踏血而歸,與寧王兵馬正面對決。
雖然河東軍只有五萬,但都是駐守邊陲的百戰雄兵,加上牡丹的糧草補給,與寧王人馬棋逢對手。
關鍵時刻,是蔣長揚出其不意的時候了,他帶領親兵潛入寧王營地,想擒賊先擒王。
對峙之間,卻發現寧王陣腳已亂,勢已不在寧王這邊,正在焦灼間,一把劍卻架在寧王脖子上,
果然又是首鼠兩端的劉暢。
就像他說的,他從來是墻頭草,隨風倒,如今勢敗,他當然要抓住機會臨陣立功,這就是他的本性。
至此,寧王素手就擒,叛亂已定。
懸疑三:眾人結局如何?
先說男女主。
以蔣長揚的聰明,當然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寧王垮臺,他留在朝中,就是最大的權臣,所以他當然要向皇帝請辭,
當了個監察御史,專辦各處的貪官污吏,從此與牡丹游走人間。
牡丹則將平價醫藥館“悟庸堂”留給助手,自己和蔣長揚南下拓展花坊生意,從此云游人間共白首,這就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再說劉暢和縣主。
劉暢雖然參與叛亂,卻臨陣倒戈,擒拿寧王有功,被皇帝免去死罪,抄家流放。
縣主夜里用匕首對著他的脖子,卻最終下不了手。劉暢一番話語,她最終還是心軟,
跟著他再謀生計。
以劉暢的才能,養妻活兒不難。可命運終究沒有輕饒他。
街市中一個乞丐近身捅中他的要害,
正是已經瘋癲的張謙,他真是瘋了都要帶走拖他下水的劉暢。
劉暢當街慘死,縣主原本不愿獨活,卻在自盡時遇到一位尼姑,最終放下執念,看來皈依佛門,會是她最終結局。
結局最后一場戲, 蔣長揚何惟芳攜手笑看人間,牡丹芳飄萬里,蒼茫大地,處處錦繡芳華。
這段劇情一出來,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覺,我當真是感慨萬千,對于劇名《錦繡芳華》,以及世間萬般造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關于《錦繡芳華》
初看《錦繡芳華》,我也有些擔心,畢竟這幾年失利的續集太多,我也擔心該劇無法再現《國色芳華》的品質了。
沒想到,這部《錦繡芳華》做到了。
劇集制作,依舊精良。
比如,盛唐女子的妝容,依舊是“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傳統文化的芳華,依然無處不在。
但更精彩的是故事。
可以說整個第二季,集中講述了一場蔣長揚皇帝與寧王的對決。
這場較量,始終是你有暗樁,我有險棋。
尤其進入收官階段,寧王逼迫蔣長揚透露考題,結果被蔣一把火燒精光,觀眾還以為,勝利天平已經轉向皇帝和蔣長揚這邊。
沒想到,寧王藏得如此深。
走私案獻祭了劉暢,縱火案用縣主頂罪,寧王一直都把自己藏在最深處,沒想到一場燒尾宴,直接把前面十八集所有布局一次用盡,把整盤棋推翻。
不是反轉,是直接掀桌。
觀眾看的又咬牙又憋氣,但回頭看,也可見劇集的妙筆。
整部劇劇情節奏緊湊,從不拖泥帶水。幾個關鍵的沖突節點,也是渲染得十分精彩,有些閑筆,回頭看卻是暗藏的伏筆。
直到大結局,歷經反復曲折崎嶇,才終于迎來牡丹香飄之時。
蔣長揚策馬歸來的一瞬間,我內心澎湃,各種往昔畫面,在腦海中翻涌。
最后大結局,《錦繡芳華》讓觀眾共情了。
3:關于演員演技
除了劇情,《錦繡芳華》中演員的表現也十分亮眼。
最受關注的,絕對是女主楊紫。
牡丹一角已經為她拿下白玉蘭提名,問題是如何更進一步。
很多人都提到,芳園蔣長揚假死,楊紫爆發的演技。
雙眼血紅,額頭爆出青筋,喊蔣長揚這幾聲,哭腔中帶著更多的是害怕和無助,到最后眼看愛人死在自己眼前無力中悶聲的哭喊,讓觀眾聽到了牡丹心中撕心裂肺的痛。
確實演得好,但我其實更喜歡倒數第三集的一場戲。
是牡丹在夢里,與她以為已死去的蔣長揚對話。
這場戲最讓人拍手稱贊的,是楊紫對角色情緒的精準把控。
一開始和夢中的蔣長揚插科打諢,眼神中充滿歡喜。
直到她讓蔣長揚騙過閻王爺,對方卻讓她接受現實。
當回憶褪去,看著面前空蕩蕩的一切,楊紫眼中悵然若失,嘴角慢慢下落。
直到再遇真實的蔣長揚。
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從不敢置信到無言欣喜,楊紫的情緒層層遞進,真是精彩。
不得不說,楊紫已經完全將自己投入到何惟芳這個角色中。
觀眾跟著她,仿佛看到了牡丹的一生。
而除了楊紫,劇中還有三位演員秀出不俗演技。
第一位:李現
蔣長揚應該是李現至今最好的古裝角色了,也是透過這個雙面人設,他用反差演技為角色賦予了完整的人物弧光。
若論單場戲表現,首選芳園反殺,從持劍在手,眼神中充滿警惕與緊張,整個人嚴陣以待。
到功敗垂成,從表情、眼神到肢體動作,李現將人物的震撼與不甘完整地呈現出來。
這個角色讓我對李現有了更多的期待。
第二位:魏哲鳴
魏哲鳴演的劉暢,是全劇典型的專業瘋批人。
而且幾乎是從第一部瘋到第二部,這個人物最大的特質,就是擰巴。
誰不愛他他愛誰,得不到什么要什么。
結局那種扭曲的占有欲,確實很絕。他越是深情,越是讓人毛骨悚然。
第三位:張雅欽
因為角色定位的關系,張雅欽劇中的造型,可謂全劇最華貴。
加上她的外形珠圓玉潤,搭配唐妝,鬢邊簪花隨步輕搖,就很有唐風美人的韻味。
李幼貞這角色也很有沖突感。
從第一部的一狠到底,到第二部的漸漸醒悟。
到最后放棄殺掉劉暢,她每一個動作表情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將一位血性女子刻畫得入木三分。
若無這精彩群像,也不會有花香滿園。
4、事實證明,《芳華》系列,已成國風古裝劇的代表
說到最后,還想問一個問題:《芳華》系列,到底算不算古偶?
答案是:算。
但古偶未必就低人一等。
透過《國色芳華》和《錦繡芳華》,我們恰恰古偶高級的可能。
劇集不再將敘述重心全放在后宅宅斗的獵奇上,而是將鏡頭對準女性人物命運變化,讓劇集講權謀更講命運。
劇中很多筆墨,都是普通古偶不可能做到。
比如堪比古裝正劇的精良制作。
劇集用心搭建唐代長安城,還原了一副盛唐風貌。12項非遺元素 ,文化含量拉滿。哪怕普通觀眾,也看出相關服化道能下了大功夫。
人物妝容、服飾、料理、器具,都有典可依。
夜戲以燭光照明,靜謐而溫馨。
讓人想起全燭火打光的另一部劇《知否》,仿佛帶觀眾遙想古時夜。
又比如展現女性的命運掙扎。
從第一季讓觀眾怒其不爭的勝意,到這一季下場悲慘的蓮舟,其實都是何惟芳的鏡照。
正因為古之女子改寫命運難上加難,才更見牡丹那句“女子立世,不靠攀附只憑本事”的含金量。
到最后,全劇禮儀、服道化、儀態以及場景等都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又將盛唐的開放氣象投射于女性群像的精神世界里。
“百花盛放”的不僅是芳園的牡丹,更是盛唐女子圖鑒。
可以說相比較博眼球的狗血宅斗宮斗,這種包裹在故事中的意蘊反而更讓人觸動。
如今故事已到盡頭,卻花香不散,或許有一日故事總會被淡忘,但諸般人物,卻會長留觀眾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