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深秋,南京站月臺籠罩在薄暮中。一列墨綠色專車靜靜停靠,車廂內毛澤東指尖的煙蒂明滅不定,窗外紫金山輪廓如伏虎盤龍。
“龍盤虎踞是假話?”他忽然對前來匯報的市委書記彭沖說道,“我看章太炎先生這個觀點是錯的。”
這句深夜交談,不僅重釋了千年古都的氣象,更揭開新舊中國命運的密碼——當國民黨治下南京僅有六千產業工人,而此刻工廠林立的轟鳴正穿透夜幕。
一、初臨金陵的執政刻度
1953年2月23日晨,中山陵石階迎來特殊謁陵者。警衛提議避走小道,毛澤東朗聲拒絕:“人民主席祭先驅,豈能驅趕群眾?”這條三百級臺階的攀登,成為新政權與民眾關系的生動注腳。行至天文臺,他撫過元代圭表叮囑:“天文研究莫拘泥一家之言”,轉身指向太平天國天堡城遺址:“當年洪秀全若知發展生產,何至于困守孤城?”
當夜聽取蘇州匯報,聽聞銀行儲蓄因手續繁瑣下降,毛澤東當即筆錄。不出旬日,中央便下發簡化存取流程的通知。這種務實作風在兩年后的專列夜談達到高潮——聽聞南京產業工人從解放初六千人激增至數萬,他目光灼灼:“蔣介石失敗就在此!二十年不事生產,空負龍虎形勝。”
二、龍虎新解的實踐注腳
1956年1月11日,春寒料峭的玄武湖鄉。毛澤東在紅光合作社塘埂上,突問挖泥女社員:“男女同工同酬否?”獲肯定答復后笑意舒展。移步棲霞鎮十月村,他執意登頂荒坡:“這里該種果樹。”隨行的彭沖將此言刻入執政綱領。
此后十年,南京展開中國城市史上罕見的綠色革命。彭沖主持拓寬中央路時,堅持兩側各留十米綠化帶,引種雪松、水杉形成“六車道林廊”。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訪寧時,專邀南京團隊指導平壤綠化。更在工業戰線踐行“龍虎精神”:1958年國產首臺自動車床在南京下線,1960年首輛輕型卡車駛出廠房,至1965年工業產值較1949年翻三倍,荒坡終成“果林掩車床”的新景觀。
面對戰火摧殘的瞻園,彭沖力主“修舊如舊”。1960年啟動整修時,他每周踏勘進度,叮囑工匠:“一磚一瓦皆歷史。”某次發現某廳梁柱錯用現代榫卯,立即責令返工。這種敬畏在南京長江大橋建設中更顯磅礴——擔任建委副主任的他,親赴拆遷區解決936戶居民安置,在橋墩澆筑現場連續值守三十小時。
1968年大橋通車前夕,彭沖發現燈柱設計照搬蘇聯樣式,連夜召集專家改制宮燈造型。當毛澤東次年登橋眺望,朱紅橋欄映著白玉蘭燈,恰似龍虎盤踞的氣象再生。許世友回憶:“主席說這橋連著民心,守橋如守國門。”
四、歷史鏡鑒的晚年回響
1992年冬,拄杖的彭沖重返韶山。在毛澤東紀念館凝視舊照,他對隨行者慨嘆:“主席當年說‘龍虎非虛言’,實是教我們讀懂山河與民生的辯證法。”
五年后面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他摩挲著李秀英被刺三十刀的照片說:“記取歷史恥辱,才是真正的虎踞龍盤!”
這位曾將名字從“許鐵如”改為“彭沖”的革命者,主政南京二十二年間始終以毛澤東的囑托為圭臬。其晚年唯一影集《歲月》扉頁上,那句“我不過是個積極執行者”的自述,恰與專列夜談中“群眾生活是根本”的論斷隔空相映——當章太炎看到地理形勝,毛澤東看見的,是萬千勞動者改天換地的偉力。
【參考資料】:《毛澤東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彭沖同志生平》(中共黨史出版社)《南京城市建設史(1949-2000)》(江蘇人民出版社)《毛澤東與江蘇》(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