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職業本科高校進入公眾視野。截至目前,這類高校已達87所。經梳理,今年有7所公辦職業本科高校迎來第一屆職業本科畢業生,他們就業、創業、考公考編、考研究生,我們將目光聚焦這類高校的畢業生,講述他們擁有的獨特學習經歷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美好憧憬。
張祖瑜:用人工智能“耕耘”土地的“南瓜表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卜小釗
今年6月,張祖瑜作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四年制職業本科畢業生順利畢業。她的大學軌跡里,藏著職業教育讓知識扎根土地的答案:課堂上敲出的代碼,最終成了田間瓜藤的生長密碼,更化作滋養鄉村振興的沃土。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嘿啰嘿……”小時候,張祖瑜的爺爺經常給她哼唱紅歌,爺爺當年參加紅軍在長征路上用南瓜充饑打勝仗的故事,在她的心中種下“農業與紅色情懷”的種子。
高考填報志愿時,這份自幼扎根的情感讓她決定選擇農業方向的院校,查閱多所高校的招生信息后,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進入了她的視野。她了解到職業本科比普通本科的實踐課程更多,而且學校的人工智能專業既滿足她喜歡敲代碼、寫程序的興趣,也符合她希望投身智慧農業的愿景。在第一志愿寫下這所學校的名字后,張祖瑜如愿被錄取。
進入大學后,張祖瑜很快體會到職業本科“重實踐、強對接”的優勢:“從大二下學期起,學校就常帶我們進企業實踐,或是邀請企業進校宣講,讓大家了解當下的就業市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樣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提升技能。”此外,不低于60%的實踐性教學學時占比,讓她得以將理論扎實融入實操;而“專業必涉農”的辦學特色,更是貫穿了她的整個學習過程。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網頁設計課,老師給我們的期末任務是做一個與農業相關的網頁。學習系統制作時,要求開發的也是農業病蟲害識別系統。”張祖瑜說,求學過程中她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都在為農業服務,每一行代碼、每一個設計都深深扎根于土地。
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里,還藏著不少驚喜。“學校不光注重打磨個人職業技能,在社交、禮儀等方面,也在推著我們全面成長。”這個年輕姑娘為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求學期間還加入了學校的廣播站和學院的學生會。
大二那年,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了張祖瑜命運的轉折點。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在臺上宣講創業思路時,她自信大方的臺風給一位學長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位學長是該校2012屆畢業生,他創辦了公司,深耕南瓜相關的產業。在賽后的溝通中,擁有人工智能專業背景的張祖瑜,與該校友希望組建智能農業科研團隊的方向高度契合。在學校產教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她加入了“品沃南瓜大學生科創團隊”。
加入團隊后,張祖瑜改變學習策略,采取“有課學校上課,無課多參與企業實踐”的學習方針,課余時間全身心投入南瓜種植的學習中。
與此同時,張祖瑜的專業技能也在田壟間找到了用武之地。她所帶領的團隊對傳統誘蟲燈進行智能化改造:通過升級太陽能供電系統、優化生物誘蟲光譜、加裝物聯網傳感器這3項技術革新,讓老式農具搖身變成“智慧檢測員”。
2024年12月,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以張祖瑜為原型的“南瓜表妹小瑜”網絡IP已在業內小有名氣,小瑜的農場還承擔了廣西重大研發計劃,已鑒定220份南瓜種質資源和成果,選育出兩個優質新品種。
張祖瑜深深明白,職業本科高校教給他們的,從來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讓自己長成企業需要的樣子”的能力。她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的4年,恰恰見證了職業本科教育在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方面的轉型。
“跟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不同,我感覺我們班同學畢業時很多都是從事跟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張祖瑜說,她班上的同學有的奔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有的留在南寧從事農業科技的研發,還有一些同學回到家鄉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而她自己則帶著對南瓜種植的深厚情感與技術積累,踏上了智慧農業創業路。
侯曉彤:“陰差陽錯”實現當服裝設計師夢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在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的生產線上,侯曉彤正清點員工的產量和成品數量。貨期緊張,出貨不足,她忙著作數據統計。還有3個月的試用期,她就可以轉成正式員工,在這之前,她已經在這家公司實習了將近一年。
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今年有905名首屆職教本科畢業生,侯曉彤是其中的一員,她就讀的是服裝工程技術專業。
“我從小就夢想成為婚紗設計師,但因為沒系統學過美術,親朋好友都認為我無法成為設計師。”她對記者感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我看到了這個專業,就把它寫上了,最終被錄取,我還蠻開心的,陰差陽錯實現了夢想。”
家人起初對職業本科這個概念有疑惑,誰也不知道它跟職業院校和普通本科的區別是什么。但通過學校講座,她和家人都逐漸理解了,“這是跟產業關系更為緊密的本科大學”。
“只學理論無法跟產業對接,職業本科對我們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再通過實踐,加深我們對理論的理解,還會涉及管理能力的培養。4年過來,感覺挺好的。”侯曉彤說。
侯曉彤的專業課程包括設計、打版、選料和制作,每個環節都要求學生親自動手。“課程安排從基礎開始,逐步加深難度。大一時學習素描、服裝基礎和色彩,做簡單連衣裙,大二大三轉向打版、西服制作等復雜內容。”侯曉彤回憶,學習生活很累但也很充實,課程難度遞增,也讓她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就業時,侯曉彤通過學校組織的雙選會,選擇了如今這家公司。她提到,學校邀請了約40家企業,提供近400個崗位,畢業生可以雙向選擇。
“做不好一件衣服,客戶就不會要,人家不會因為你是剛畢業的學生就對你寬容。”侯曉彤正在努力適應離開校園之后的職場生活,下定決心好好干。她說:“還有很多要學習和適應的地方。”
林銘鈺:用技能叩開職場大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作為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的第一屆本科畢業生,我深感榮幸和自豪。職業本科教育為我提供了一條獨特的成長和發展道路,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完美結合,在職業領域中快速成長。”這是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畢業生林銘鈺的畢業感言。
林銘鈺是該校機械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工程技術212班的學生,也是該校2206名第一屆職業本科畢業生中的一員。
林銘鈺的職業本科之路源于自己內心的選擇。4年前,高考的硝煙散去,林銘鈺陷入了志愿填報的迷茫。“傳統本科院校的專業與我的興趣相距甚遠,而專科院校又無法滿足我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期待。”他回憶。就在這時,職業本科教育進入了他的視野。
“我了解到,職業本科教育通過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的專業設置,注重實踐教學,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這與我渴望掌握扎實專業技能、快速適應職場的想法不謀而合。”林銘鈺說,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智能制造工程技術專業,并被成功錄取。
“學校的課程設置不僅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更有大量的實踐課程和項目實訓。”林銘鈺說,實訓車間里,有機會親手操作各種先進的設備,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
林銘鈺記得,在一次數控加工實訓中,小組要設計并制作一個小型手動軋花機模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但在老師的指導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通過不斷嘗試、改進,最終成功完成了項目。
“這次實訓不僅讓我掌握了專業技能,更培養了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林銘鈺說。這樣的學習場景,貫穿他們職業本科教育的全過程。
隨著學習的深入,林銘鈺對職業本科教育的優勢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學校與眾多企業所建立的緊密合作關系,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實習和實踐機會,大大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學以致用的能力。大三期間,林銘鈺就進入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廣東)有限公司實習。
“在實習期間,我不僅能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也從企業師傅那里學到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工作方法。”林銘鈺說。這次實習經歷讓他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規劃,也讓他更加堅定了當初選擇職業本科教育的正確性。
大四時,在學校專業的就業指導和推薦下,林銘鈺仍然選擇了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廣東)有限公司。“憑借在校期間積累的扎實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我順利獲得了在包裝物流裝置擔任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包裝操作員的工作機會,十分難得。”他說,實習期結束后,便順利與公司正式簽約,成為巴斯夫的一名正式員工。
“與同期進入公司的其他高校畢業生相比,我在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林銘鈺相信,隨著職業本科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這條道路。
董儒鑫:從“拆家”男孩到實驗室“霸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江濤
6月16日,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校園內洋溢著喜悅與自豪。853名身著藍色學士服的首屆本科畢業生,在金黃流蘇撥動的莊嚴時刻,接過了燙金的學位證書。而站在畢業生代表發言席的董儒鑫,笑容格外燦爛——作為學校培養的首屆職業本科畢業生,他用4年的奮斗,為當初那份近乎“孤勇”的選擇寫下了最有力的注腳。
4年前填報高考志愿時,動手能力極強的董儒鑫做了一個讓親戚朋友驚訝的決定:他把能報的職業本科院校都填在了志愿表的最前列。這份堅定,源于他從小顯露的天賦:從拆裝玩具,到后來拆解電風扇、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他不僅能原樣裝回,還能順手修好故障。這個“拆家男孩”的特長,讓他和家人認準了實踐性強的職業本科道路。
董儒鑫順利被第一志愿——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自動化技術與應用專業錄取。然而,喜悅之余,忐忑也隨之而來。“沒有師兄師姐的經驗可循,查不到現成的就業數據,甚至不知道4年后,社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張‘職業本科’文憑。”對董儒鑫和他的同學們來說,前路籠罩在“無人走過”的濃霧中。
憑借過人的動手能力,董儒鑫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他成功敲開了學校學術科技社團“青橙工作室”的大門——這個社團每年從千余名報名者中選拔180人。他入社的“敲門磚”頗具戲劇性:面試時,他順手修好了現場一個罷工的電熱水壺。
在“青橙”,屬于職業本科生的精彩世界向董儒鑫展開。2022年4月,董儒鑫與工作室的同學們自發行動起來,希望用自動化技術解決醫廢污染難題。他們研發的7臺“智能醫廢小車”迅速投入社區醫院“抗疫”一線。作為技術負責人,董儒鑫和隊友參加了當年的“挑戰杯”河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面對眾多強手,他們的“智能醫廢小車”不僅斬獲一等獎,更贏得了評委“職校生對設備實操的理解更接地氣”的高度評價。
2023年,一次參觀校企合作企業華北制藥集團時,企業技術負責人的一句話觸動了董儒鑫:市場上的大型SDI檢測設備大多依賴進口,國產設備因通道少、智能化程度低,難以滿足高效需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董儒鑫與“青橙”伙伴們商議后,決心向這塊國產設備的短板發起技術攻關。
作為項目負責人,董儒鑫充分整合學校學科優勢,組建起一支涵蓋自動化、機械、計算機、物聯網甚至廣告設計專業的跨學科團隊。那個暑假,這群00后開啟了“實驗室即家”的攻堅模式:困了,幾張實驗桌一拼就是床;醒了,拉開桌子繼續干。董儒鑫全程無休,被同學們戲稱為實驗室“霸總”。
汗水澆灌出碩果。2024年7月,團隊研發的新型SDI全自動水污染指數分析儀成功實現批量生產,作為新一代國產設備服務廣大用水企業。在此過程中,他們還申請了7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5項的第一發明人正是“霸總”董儒鑫。
2024年11月初,董儒鑫作為首批前往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實習的職業本科生之一,和同學們奔赴上海。今年1月,在分廠的一次實習總結會上,面對臺下所有領導,董儒鑫匯報了自己在寶鋼兩個月的階段性收獲。這個平日低調內斂的年輕人,發言和成果令聽眾眼前一亮——一個大四實習生,竟能結合企業實際提出專利改進方案并完成專業論文。分廠領導當場給予肯定。很快,董儒鑫的實習崗位便從操作崗調整到了技術崗。
回望4年前的選擇,此刻回饋董儒鑫的,不光是優秀的成績單:有在生產線上量產的研發產品,有握在手中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更有與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達成的就業意向。
王麗:做“智慧的”養老護理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清晨6點,王麗的身影已出現在上海某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照護區。她細致查看智能床墊的呼吸心率數據后,走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劉奶奶的房間。兩個月的耐心溝通,讓原本抗拒護理的老人主動伸出雙手,床頭風險預警系統的指示燈在晨光中閃爍。
王麗是貴陽康養職業大學智慧養老與現代家政學院智慧健康養老管理專業2023級學生。6月27日,貴陽康養職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2085名首屆職業本科畢業生迎來了他們的學位授予儀式。其中,王麗的故事成為這一歷程的縮影。
2023年正值學校第一屆兩年制智慧健康養老管理本科專業招生,王麗抓住了這一機會。在專科學習期間,她的成績穩居專業榜首,考取了護士資格證。升入貴陽康養職業大學后,則系統學習老年服務綜合評估和智慧康養技術等課程,榮獲首屆貴州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省級決賽銀獎、“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內選拔賽一等獎、國家勵志獎學金、貴州省人民醫院“優秀實習生”等榮譽。
本科實習階段,王麗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進入一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擔任養老護理師。
王麗告訴記者,平時,她的工作內容是照顧長者的日常、睡眠、飲食、排泄、喂藥、安全保護,同時處理電腦任務如體征監測、護理計劃、服務記錄,關注老人的智能床墊異常情況,把智慧技術融入護理中。
“養老護理不僅是技術,更是情感的傳遞。”王麗這樣描述她的理念。從飲食起居到健康護理,再到睡前陪聊,事無巨細。面對抗拒護理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劉奶奶,她堅持耐心溝通,兩個月后劉奶奶主動配合,并稱贊她“比親孫女還貼心”。
智慧健康養老云平臺在王麗的工作中格外關鍵,那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能夠管理老年人的各種信息和服務。平臺可以整合健康監測、安全監護、生活服務、社交互動等功能,在管理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所有這些信息都可以在一個軟件上進行統計和管理。”王麗說。
她接觸最多的是預警系統,每個房間的風險預警系統都能在老人發生緊急情況時迅速聯系護理師;智能床墊監測呼吸心率和離床狀態;浴室安裝拉繩,便于老人摔倒時求助,醫護人員幾分鐘內可趕到。基于平臺數據,團隊制訂個性化照顧計劃,如為糖尿病患者安排防跌倒措施和飲食禁忌,為偏好安靜的老人定制單獨活動。
為了精準服務,王麗還為獨居老人建立“照護計劃和總結”,為中風的張爺爺設計“適老化手工文娛活動包”,幫助老人鍛煉手部功能、重拾生活樂趣。
選擇智慧健康養老管理專業時,王麗清楚行業的挑戰,這是她深思熟慮的選擇。“養老護理員做的工作可能比護士更累,接觸的都是老人的生活起居,比較繁雜,但我也沒有猶豫。”
如今,王麗已從學校畢業,成為一名養老護理師。“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她說。
馬松琛:“油田小子”的自我探索之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
“我度過了非常豐富的大學生活,順利地畢業并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希望社會大眾能多多了解認可職業本科高校。”馬松琛是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今年754名首屆職教本科畢業生中的一員,他毫不猶豫地向社會推薦起自己的學校。
被問及為何會選擇一所職業本科院校時,馬松琛坦言:“其實我的高考成績,使我的選擇比較有限。”結合喜歡動手實踐的性格特點,他把這所職業本科高校填為第一志愿,幸運地被錄取了。
目前,馬松琛正在為入職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做準備工作。
其實,大學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大港油田。油田的生活影響了他的學校、專業選擇,更重要的是涵養了他踏實、實干、愛動手的性格特質。
進入大學后,在抓緊理論課學習的同時,馬松琛更注重在社團活動中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協作領導能力,探索自身興趣愛好。
大一時,他加入了學校的吉他社,成為校團委社團聯合會(以下簡稱“校社聯”)的一名學生干事,經常參與各類文藝演出、志愿服務等活動,同時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大二校社聯進行換屆選舉,他被選為校社聯主席。在校園社團中,馬松琛還成立了樂隊——MARK,并任樂隊的鼓手。
在教學培養上,學校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馬松琛告訴記者,“我們每個暑假都要開展暑期實踐,也可以去學校推薦的企業實習,這是納入學分要求的。并且,每學期實踐操作課程甚至比理論課還要多一點。”
“比如,大一的時候,我們就有金工實訓課,鍛煉動手能力。后面我們還有石油工程、鉆井工作流體等實訓課。”他認為,這一課程培養體系,符合當前國家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大三上學期,馬松琛參加了第十四屆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他的團隊設計了一種采氣井除砂解堵裝置。他回憶總決賽的場景時說:“我們前一組進行答辯的是成都某高校的博士生團隊,當時我想的就是重在參與就好,所以迅速調整了心態。誰都沒想到,我們最后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在比賽的過程中,馬松琛及其團隊還將這一裝置申請了發明專利,并將其作為畢業設計。
在大三下學期,他作為學校入選“碳中和、能源綠色轉型與國際勝任力”阿塞拜疆夏令營項目的兩名學生之一,和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十幾名學生一起,前往阿塞拜疆共和國的首都——巴庫,參觀并開展交流研學活動。
大四時,馬松琛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回顧4年的成長,像是被細細打磨的石子。“從大一新冠疫情期間穿上防護服為社區人員采集核酸檢測樣本,到大二成為社聯主席策劃一系列精彩活動,再到大三時到承德縣小學當志愿者……這些細碎的瞬間,讓我慢慢懂得了‘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是彎腰撿起垃圾時的自然,是耐心解答疑問時的真誠,是看見需要時伸手的本能。這些都是大學4年里的成長經歷。”馬松琛說。
“始于初秋,終于盛夏。都是風景,幸會!”臨別畢業之際,馬松琛在朋友圈寫下這句話。“大學4年,學校給了我們自由探索和實踐的空間,我很滿意4年前自己作出的選擇。在畢業后,我為還能回到大港油田工作,為國家能源戰略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未來,馬松琛計劃在工作崗位上不斷提升技能。
張偉偉:逐夢氣象的奮斗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在今年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的第一屆職業本科畢業生中,張偉偉的成長故事格外引人注目。這名智慧氣象技術本科專業的畢業生,從甘肅慶陽寧縣農村一路走來,如今即將在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氣象臺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
張偉偉的成長之路,是一名職業本科生奮斗與收獲的縮影。
“小時候,想了解家鄉慶陽的天氣預報只能守在電視機前,聽著播報員念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和溫度范圍,就滿心好奇,心想這是怎么‘算’出來的!”這份對天象背后秘密的探究欲,像一顆種子,悄然埋在了張偉偉的心底。2020年,張偉偉通過高職自主招生選擇當時還沒升為職業本科高校的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氣象專業學習。
“專科課程安排有理論有實踐,主要是重視實踐,突出實操和動手能力。”在專科階段,學校的課程安排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為張偉偉日后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職業本科院校,智慧氣象技術等8個首批設置的本科專業也隨之孕育而生。張偉偉抓住機遇,通過專升本考試,成為首批接受職業本科教育的氣象專業學子。
第一階段的學習后,在學校的安排下,張偉偉去了內蒙古自治區一基層氣象局實習。克服了沙漠的高溫天氣,第一次接觸新型北斗探空對比觀測讓他興奮不已。通過對該地區氣象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張偉偉成功發現了傳統預測方法在沙漠環境中的靈活運用,這一發現后來成為他畢業論文的重要依據。
他的本科畢業論文“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演變規律與預測模型構建”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涉及復雜的氣象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
“論文成功構建了一個多尺度的預測模型,該模型的預測準確率達到了較高水平。”指導教師張民如是評價。“職業本科生的優勢是既能看懂數值模型,又能親手調試設備,來了就能工作,技術一點就通。”實習結束時,基層氣象站負責指導實習生的老工程師對張偉偉也贊譽有加。
良好的理論儲備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加上過硬的實操技能,讓張偉偉的就業之路很順暢。在2024年11月學校舉行的氣象人才招聘會中,他順利通過面試,成功簽約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氣象臺。
“我們學的東西在基層氣象站崗位都是能用得上的。”在張偉偉看來,職業本科生良好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是就業市場上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今,張偉偉即將在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氣象局開始他的職業生涯。面對未來,他滿懷憧憬,一心想著要發揮所學,展現一個“氣象人”的人生價值。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