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也是我國軍隊的主要建立者,縱觀中國歷史,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如此巨大地影響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走向,在很多人的心里,毛澤東同志早已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但一切皆有因果,不僅是毛主席,就連他的父親毛順生同樣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存在。
心中的遠見和商業奇才
清朝末年時期,韶山沖出現了一位家大業大的商業奇才,他就是毛順生。
作為毛澤東的父親,他可以說對這個孩子的童年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左右了毛澤東長大之后的大方向,因為毛順生很早就意識到了國家將來的亂世局面,所以很早就選擇了去當兵。
而這也成為了毛順生家庭的一個分水嶺,可以說直接將他的人生分為兩個部分,在參軍入伍之前,毛家在潮汕村里的生活十分封閉,根本沒有辦法向外延伸,毛順生也只是憑借高大的身軀和一身的力氣不斷砍柴種田。
但這種基礎的生活方式根本改變不了貧困的家境,尤其是自己無兄無弟,也沒有其他的依靠和出路,力求改變現狀的毛順生最終選擇了唯一的一條路,那就是在大動蕩的年代加入部隊。
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毛順生見到韶山有不少的熱血青年參軍入伍,盡管有許多人戰死沙場,但依然有不少人加官進爵,榮歸故里,當時的毛順生并沒有想著自己會成為富甲一方的土豪鄉紳,也不想成為指點江山的大將軍,只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貧困的現狀而已。
就連后來的毛主席在回憶之中也明確表示自己的父親只是一個貧農,是為了還家庭的債才去當兵,并且當了許多年的兵,退伍回家之后,用部隊所發的軍餉置辦了一份家業。
憑借強大的商業能力,毛順生一舉扭轉這個家庭的局面,不僅還清了此前所欠的大量債務,還收購了很多田地,讓原本負債累累的家庭也變得頗有家資,在當時的韶山沖農村之中,也算是少見的殷實富足之家。
毛順生作為當時的一家之主,也算是走好了最初的第一步路,這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家庭的主要思維和經營方式,因為在此之后的毛家一邊經營田地做一些大米生意,一邊養一些豬,家庭的環境越來越好,算是韶山沖最早脫貧致富的一類。
按照當時的社會來說,比較富裕的家庭,一般擁有更寬闊的眼界,所以十分注重家族的延續,也就是下一代的教育和發展問題。
尤其是毛順生在外當兵期間,第一次接觸到了商品經濟,在一些沿江和沿海地區看到了車水馬龍的城市和人群,他們在來往的貨運船之上忙碌著,這大大啟發了毛順生,這才有了后來毛家的經商致富之路,也營造了接下來相對緩和的生活環境。
1893年,毛順生家里另添新丁,迎來了自己的第3個兒子毛澤東。
其實最初的毛順生夫婦根本想不到,這個孩子在將來會有直達世界的影響力,當時的夫妻二人只想著讓這個孩子將來保住這一份家業,起碼生活上也能衣食無憂,所以從毛澤東出生開始,毛順生就已經拿著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算盤來精打細算他的人生。
這件事情由毛順生主導,母親文七妹輔助,首先做的就是將自己的技能傳給兒子毛澤東。
最初和多數人家的父親一樣,毛順生希望毛澤東在將來繼承自己的衣缽,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潛移默化地進行培養。
父子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毛順生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末期階段,但這個根深蒂固的制度并沒有完全崩潰,尤其是在韶山沖這種比較偏遠的地區,中介思想依然影響著這里的底層人民,連毛澤東的家族也不例外。
率先掀起反抗大旗的就是毛澤東,而最初父子之間的對峙就是關于讀書的問題。
毛澤東對于新思想的接受以及對父母安排的背離,或許是父子二人之間最初的對抗,以至于學成返回之后,對所謂族規以及家族內等級排序的這種行為同樣感到十分不滿。
整個毛家族群之中都論資排輩,毛順生已經屬于族長之下的第二等,毛澤東作為下一輩只能屬于第三等人,按照家族的規定,但凡是上一等人的命令,下一等人都必須無條件執行,否則就要受到族規懲罰,還可能會面臨一些危及生命的極刑。
由于封建思潮在韶山沖地區的根深蒂固,這種具體的情況一時間難以改變,就算是毛澤東也無應對之策,他真正所要反抗的,并非一整個家族,而當時自己的父親毛順生,主要是因為對父親當時的很多做法感到不滿。
在毛澤東看來,父親為了發家致富,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完全不顧及兄弟的情面,當年堂妹毛菊生因家庭貧困而面對危難之時,毛澤東認為父親應該適當幫襯,但后者并沒有如此做,反而是趁人之危低價收購了毛菊生家里的七畝水田。
對于這種情況毛澤東是極力反對的,但父親全然不聽,并且還出現了類似的行為,于是才出現了后來的更改租約。
當毛澤東得知家里的田地按三七分成的時候,便詢問同組人員能分到多少谷,隨后還私自改了租田的條子,硬生生說服了父親。
這種做法一度讓毛順生認為,兒子讀書學習是為了針對自己,失望之余也不想讓他再繼續讀書,還是加緊干活的好。
所以后來的毛澤東幾乎與家中的長工承包了所有的水田,從犁地插秧到后來的收割,毛澤東全都干過,并且非常出色,只不過在空閑之余依然在讀書,毛順生對此依然不能接受。
所以二人之間始終存在著隔閡,后來的毛澤東無論外出還是回家,始終都忘不了他的書,而父親毛順生對此則非常不待見。
固執觀點的最終改變
毛順生對讀書看法的改變是在一次突發事件上,主要是因為在后來的某一天,毛順生因為家中的一片山林和其他人發生了爭執,事情原本是對方的過錯,但因為和他爭論的人念過書,又懂得許多法律,所以無理也變得有理。
自己雖然精通算盤和經商,但卻根本說不過對方,后來的官司也沒打贏,白白被占了一大片山林。
于是他便把這個父輩的遺憾,留給了兒子,毛澤東去解決,毛順生誠懇地表示,希望毛澤東繼續去上學,甚至一度想直接把毛澤東送去學打官司,為此還搬了家。
1910年,辛亥革命爆發,全新的思維開始沖擊著這個落后的小山村,此時的毛澤東也覺得自己的讀書學習該更上一層樓了,所以決定外出求學。
這一年的毛澤東17歲,他拒絕了父親母親算盤一般地安排,想要走出這個落后的韶山沖,邁進新式學堂,接受全新的思想,于是在東山小學堂之后選擇了更遠的長沙去尋求更廣闊的一片天地。
這一次父親毛順生似乎也是看到了兒子的雄心壯志,無奈的認為自己曾經安排好的這一顆算盤珠也終于脫了軌,開始尋找自己的道路,所以并沒有多加阻攔。
不難看出,毛主席的成長之路少不了父親的引導和寬容,且不說中間父子二人的矛盾,最初的成長和生活環境的確是由父親毛順生提供的,當兵的幾年讓毛順生見到了大世面,雖然最初的思想有些固執,但在后來同樣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
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毛順生變得不再那么固執,他會順應時代和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觀點,從對兒子讀書的反對逐漸轉變為支持,在當時很少有老一輩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說毛順生同樣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為子女創造好生活的條件之后,雖然有些固執,但有自己的規劃,也能夠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思想。
就像是毛主席所說,自己曾經一度將父親當成一個造反的對象,并且絲毫不同情他,因為在毛澤東看來,父親是舊中國不公正社會秩序中的關鍵人物,但在后來成年之后,他又對父親的這種做法表示理解,因為除了當兵之外,毛順生并沒有接受到更多的教育。
所以在其思想的出發點上,難免會有一些狹隘,但從始至終,毛順生都是為了讓這個家庭過得更好。
最終在毛澤東去湖南一師求學畢業的第2年,母親患病去世,父親毛順生因為接受不了打擊,僅在三個半月之后也染病去世,當時的毛澤東傷心欲絕,但并沒有時間返回,因為此時他已經打出了與父親當年截然不同的算盤,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