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打掉一艘3.5萬噸的貨輪用了5枚導彈,如果換成美國航母,中國需要幾枚?答案,遠比數字復雜。
丁丁認為,這不是一場技術較量,而是一場體系對抗,胡塞能打沉商船,但中國若想封鎖美軍航母戰斗群,每一發導彈都得穿過雷達、攔截和政治決心構成的三道防線。
7月7日凌晨,紅海又響起爆炸聲,"永恒C號",一艘懸掛利比里亞旗幟、實屬希臘船東的散貨輪,在荷臺達港西側被擊中,船體中段起火,結構斷裂,兩天后徹底沉沒。
胡塞武裝直接承認使用了一艘無人爆炸艇,加上6枚導彈巡航、彈道混合使用,目標明確、手段激進。
不少人注意到,這艘貨輪噸位3.5萬噸,屬于中型散貨船。問題在于,它并不具備自防能力,也無軍艦護航。而胡塞武裝,從2023年底就開始系統性攻擊"可疑船只",只要它與以色列、美國、英國掛鉤。
他們的邏輯非常清楚:戰爭不打戰士,打的是供應線和信號。
根據現場殘骸圖像分析,胡塞很可能使用了P-15“白蟻”反艦導彈,老式但仍具威脅。還有一型是本地升級的“坦基爾”,其實是伊朗彈道導彈的改款,有突防機動能力,射程近500公里。
更引人注意的,是他們在2024年首次宣布使用自制“高超音速導彈”,這讓局勢從“騷擾式沖突”變成了“戰略警告”。
“永恒C號”的沉沒,是紅海危機爆發以來首次全損沉船事件。這不是胡塞火力有多強,而是民船的脆弱和西方護航體系的空白暴露得有多徹底。
紅海已經不是自由通航區,它變成了一個帶火藥味的灰色戰場。
對中國來說,這不是遠方的熱鬧。如果有一天,要阻止一支航母戰斗群穿過第二島鏈,能不能“正面剛”?得看咱自己的家底夠不夠硬。
從東風-21D開始,中國就成了全球第一個把彈道導彈打到航母頭上的國家,這型導彈射程1500公里,速度超5馬赫,具備末段變軌能力。
什么意思?就是說它不是打定點目標,而是打“移動目標”,而且是在大氣層外高速滑行,然后再撲向水面上動著的航母。
它是現代戰爭中的"天降鐵錘"。
東風-26更進一步,射程直接突破4000公里,而且能打地也能打艦,被稱為“航母殺手”,不是媒體自嗨,而是美國自己這么叫的。
一個導彈旅的發射單位可達25車,75枚導彈可在10分鐘內集體起飛,空域內形成所謂"殺傷飽和"。
聽起來很猛,對吧?但光靠這兩型還不夠。因為美軍航母不是貨輪,它后面跟著的是一整套反導體系。
東風-26核常兼備導彈
所以中國還發展了鷹擊-21。
這是一型高超音速艦載彈道導彈,據稱速度6馬赫,全程彈道高壓突防,末端甚至接近10馬赫,理論上可以壓穿“宙斯盾”雷達的反應時間。
重點來了:這些導彈不只是快,而是能“找”目標。靠的是末段雷達制導系統、衛星定位協同、甚至實時戰術數據鏈更新目標位置。
丁丁認為,真正的“殺手锏”不是導彈,而是背后那個能鎖定、更新、引導、修正的“作戰大腦”。
所以說一句實話,中國有能力打航母,但真正“能打掉”它的,絕不只是導彈本身,而是一整張作戰網絡,天上地下都要動起來。
很多人問,一枚東風-21D夠不夠打沉一艘尼米茲級航母?答案當然是:不夠。
不是因為導彈弱,而是對方太強。現代航母采用雙層殼體、冗余艙室設計,具備極強抗打擊能力。就算被命中,不一定沉,但只要飛行甲板癱瘓,就是“廢艦”。
所以重點不是擊沉,而是讓它失能,躲進維修港,或者讓它害怕靠近第一島鏈。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反艦導彈的意義不在于擊沉什么,而在于讓美國航母不敢輕易出現在關鍵海域。
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
航母,不是孤艦。
所有想擊沉美國航母的導彈,首先要問問“宙斯盾”答不答應。
“宙斯盾”不是護符,是一個聯動系統。以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骨干,它們配備的AN/SPY-1D雷達可同時追蹤百枚飛行目標,自動區分彈道特征、速度變化、信號強弱,簡直是天空的“獵犬”。
一旦捕捉成功,就輪到SM系列攔截導彈出手。對付中段彈道導彈,它有SM-3;對末段快速突防,它有SM-6;再有漏網之魚,就靠海麻雀、密集陣、海拉姆近防系統做“最后一圈子彈雨”。
問題是,戰場不是靶場,多快、多猛、多密,都會突破反應上限。
“永恒C號”沉沒,不是它防不住,而是它根本沒防,航母不一樣,它身邊永遠跟著一堆“電子保鏢”。
一支完整的美軍航母戰斗群,包括1艘航母、23艘導彈巡洋艦、23艘驅逐艦、1~2艘核潛艇,外加空中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反潛直升機一整套配置。
這不是船,這是海上的多層盾牌。
美軍還有一個秘密武器艦艇自防御系統(SSDS)。這是集雷達、電子戰、誘餌釋放、目標識別和反導一體的集成平臺,它不光能打,還能在數秒內完成目標篩選和武器部署指令。
多枚導彈從天而降,而目標系統能在短短6秒內發出攔截指令并精確應對,這比人類反應還快得多,這不是普通的攔截,是系統和算法在打仗。
“宙斯盾”作戰系統
但不是沒有弱點。
美國防務專家自己承認:如果敵方采取“多方向、多平臺飽和打擊”,哪怕是“宙斯盾”,也存在被壓垮的可能。
比如鷹擊-18、鷹擊-21這種高超音速導彈,如果以3馬赫以上的速度掠海飛行,只留十幾秒應對窗口;再加上一些誘導彈、干擾彈、彈道彈、巡航彈混著來打,攔截系統的神經會崩潰。
這就看你能不能一波全打上去、打夠數量、打對節奏。
丁丁想說:航母防得住幾枚,但防不住成排導彈蜂擁而至,想讓它“廢掉”比“打沉”更現實。
所以關鍵問題來了——
到底需要多少導彈,才能打掉一艘美軍航母?
有種說法是“5枚打廢、10枚擊癱、20枚沉沒”,聽起來像玄學,其實有軍事基礎,這不是一對一的算術,而是一整套戰術邏輯。
先看目標。
尼米茲級航母,排水量超10萬噸,采用雙殼體、多重水密艙設計,就算命中艦橋或彈藥庫,也未必立刻沉,可如果命中飛行甲板或動力系統,等于癱瘓三分之二戰力。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所以,關鍵是打中對的位置。
再看防護。
單一方向攻擊,幾乎不可能奏效,必須實現從天上、海下、海面、遠方、近岸“五向并襲”,這就涉及中國的發射平臺配置:
- 陸基東風-26旅:遠距離遠端壓制;
- 艦載鷹擊-21或鷹擊-18:中程突防;
- 轟-6K空射彈道導彈:高空高速俯沖;
- 潛艇發射巡航導彈:貼海低空偷襲;
- 無人機/衛星定位系統:實時目標刷新。
這種聯合打擊,叫“殺傷鏈”。
那么具體數字呢?
根據模擬推算和外媒專家評估,大致認為:
一次有效反航母打擊,至少需要發動30~40枚中遠程反艦導彈的齊射,多型混合,方向交叉,突防強度足夠高,才能實現壓垮對方反導體系、擊癱或癱瘓航母作戰能力。
注意,不是30枚命中,而是30枚“發射”,以擊穿防線、制造飽和效應。
其中,有效命中率哪怕達到30%,也可能使航母損傷飛行甲板、動力系統、通訊中樞,變成一艘“癱瘓的鋼鐵箱子”。
這還只是物理層面,真正的目標是戰略壓制。
一艘航母不敢靠近臺灣、南海、第二島鏈,它的制空作用就被壓縮到無用,打的是“決心”,讓對手知道,一旦靠近,就是幾十枚導彈伺候。
這一切的前提,是偵察系統到位、指揮系統高效、通信鏈路暢通、目標刷新及時,否則打出去的是導彈,回來的就是災難。
說到底,導彈只是槍頭,真正的武器是背后那張“作戰體系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