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公眾人物辭世的情形有所不同,楊少華在離世當日,還坐著輪椅出席了一家飯店的開業慶典活動。中午返回家里之后,他又在三兒子楊倫的引領下,錄制了一則帶貨視頻。
對此,網絡上還引發了一番爭議。
有人議論,是孩子們在榨取老爺子的剩余價值,大夏天里,還讓老爺子頂著熾熱的太陽去參加活動,想來多半是被熱著、累著了。
也有人認為,老爺子這般年紀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貢獻一己之力,而后在未遭受痛苦折磨的情形下與世界告別,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福分。
老藝術家的溘然長逝,總叫人不勝唏噓。
楊少華先生駕鶴西去后,諸多業內人士、公眾人物,以及曾受老爺子恩惠與提攜的晚輩,紛紛以各自的方式寄托哀思。
眾多為大眾所熟知的曲藝界藝人,亦親赴靈堂致以吊唁,送別了老爺子最后一程。
其中便有和楊少華情誼深厚的德云社相聲演員高峰。
7月11日的凌晨時分,高峰在趕赴殯儀館送別楊少華先生之后,精心撰寫了一篇篇幅長達兩千字的文章。在這篇飽含深情的文字里,高峰追憶著楊老爺子,同時也為楊老爺子曾遭受的種種爭議進行澄清與正名。
高峰在文中提及,每一位相聲界前輩的離去,都如同重錘般敲擊著他內心最為柔軟的角落,更遑論對相聲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力的楊先生了。
近兩日瀏覽諸多新聞報道,其中對楊先生的稱呼,多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亦或相聲泰斗、相聲大師。在這各類標簽泛濫的時代,高峰卻更傾向于稱其為相聲老藝人。
高峰對楊少華的表演贊譽有加,稱其質樸無華、真摯自然,仿若鄰家的老人、家中的長輩般,給人一種親近隨和之感。
文中講述了楊先生作為一位好丈夫的緣由。他從不讓妻子觀看自己的演出,解釋稱害怕自己在舞臺上男扮女裝的模樣,會讓妻子看著心里不好受。而每當他演出結束回到家中,老伴總會關切地說上一句“受累的回來了”。對他而言,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已足夠。
而后,老伴離他而去,此后二十二年,楊先生一直獨自生活。
文中也記述了楊先生作為一位出色父親的事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艱難歲月里,為了能讓年僅八九歲的兒子楊威吃上一頓西餐,他毅然賣掉自己的衣服,換來四個菜肴。兒子知曉此事后,內心深受觸動,自此六十余載過去,始終未再品嘗哪怕一口西餐。
高峰在文中同樣提及了這些年來他與楊少華的相處點滴,還談到了老爺子在生活層面對他的悉心關照,以及在藝術道路上對他的有力提攜。
在后半部分,高峰特意列舉了多項證據,用以證明楊先生并非海清。
楊先生乃北京人士,幼年家境清寒。十二歲之際,于啟明茶社充任學徒。而后,在常連安先生的舉薦之下,拜入郭榮起先生門下。這一系列經歷,表面看來水到渠成,相關的百科資料介紹也正是如此記載的。
然而,直至今日,這一話題依舊是相聲界的一件未解之事。
高峰嘴上一直說著無意為楊先生證實什么,然而他列舉出的卻全是楊少華先生存在師承關系的證據。
首先,郭榮起先生曾與楊少華先生,以及楊先生的徒弟朱永義、張永久一同拍攝合照。照片中,郭、楊二位先生端坐,朱、張二位則站立兩旁。此外,在其他眾多的大合照里,郭、楊二位先生同框的畫面也并不少見。
其二,楊少華先生曾為郭榮起先生捧哏,留存有劇照為證。
其三,相聲名家常寶霆先生,乃郭榮起先生的內侄,亦是郭先生名副其實的大徒弟。楊少華先生也曾為常先生捧哏。常先生在有錄音留存的話語中,明確提及了咱們的師父。
第四,2017年,天津電視臺舉辦了一場紀念郭榮起先生誕辰百年的相聲盛會。楊少華先生作為郭榮起先生的弟子獲邀出席。與之同臺獻藝的還有郭榮起先生的關門弟子謝天順先生,以及郭先生的公子、女兒和內侄等。在當時,眾人皆未對此提出任何異議。
高峰表示,這一件件事單獨看都不足以作為依據,但倘若將它們綜合起來,事情或許就沒那么復雜了。
今日(11日)上午,楊議在答謝賓客時講了這樣一番話。他自謙為民間的一名優秀藝人,一路走來,承蒙常家的扶持、馬家的培育以及侯家的關照,方能有今日成就。他覺得,自己對得住這藝術人生,問心無愧。
斯人遠去,藝韻猶存。楊少華先生,愿您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