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7月1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承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雙碳”目標下國土空間規劃新技術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緊扣國家“雙碳”戰略目標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旨在匯聚頂尖智慧,共同探討國土空間詳細規劃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方法與實施路徑,以提升全域全要素治理效能,服務綠色低碳轉型。論壇吸引了包括自然資源部專家、國內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學術領軍人物、規劃設計院所一線實踐者在內的近百名代表現場參會。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柳忠勤研究員,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綠色發展與詳細規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州大學百人計劃領軍人才曹小曙教授,科技部董琪副司長,原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平等,分別就論壇的背景與目標、學會在推動國土空間優化方面的長期努力、科技政策和文化傳承對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等進行了闡釋,為論壇交流引導方向。
主旨報告環節由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甄峰和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綠色發展與詳細規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國土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黃曉燕教授分段主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作《時空信息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的發展方向》報告。系統論述了地理時空信息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如何深刻變革國土空間規劃的認知、分析、模擬與決策過程,展望了實景三維中國、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構建智慧規劃平臺、實現精準監測評估和動態優化中的核心作用與發展趨勢。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詳細規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呂傳廷分享《廣州城市生態廊道規劃與實施》實踐。以超大城市廣州為例,詳細介紹了在高度建成區構建連續、完整、高效生態廊道網絡的理論創新、技術方法和實施管理經驗,為在發展中守住生態底線、提升城市韌性提供了生動樣板。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侯全華教授報告《暖濕化背景下黃土高原流域綠增水損與空間管控》。聚焦氣候變化敏感區,深入分析了暖濕化趨勢對黃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態系統(綠增)和水資源(水損)的復雜影響機制,提出了基于空間差異的生態修復策略和適應性管控措施。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副總規劃師楊一帆解讀《綠色規劃技術指引》。系統介紹了該指引的編制背景、核心原則、關鍵技術方法和指標體系,為規劃工作者在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各層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提供了操作性強的技術規范和工具參考。
廣東國地規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娜以《資源價值導向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差異化路徑研究:以廣州市為例》為題,基于地域資源稟賦和價值評估的差異化整治模式,結合廣州實踐,探討了如何通過土地整治最大化釋放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綜合效益。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報告《青藏高原生態工程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分享了利用多源遙感和模型模擬手段,定量評估國家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對青藏高原關鍵生態系統服務(如水源涵養、碳固持)的影響效應與空間格局的研究成果,為生態工程成效評估和優化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論壇圍繞“低碳目標約束下的多尺度空間規劃協同與國土空間治理”議題,設立了專題研討環節,分別由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綠色發展與詳細規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學理,以及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長安大學建筑學院編研中心副主任趙萌主持。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優秀青年學者展示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綠色發展與詳細規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甘肅省土地開發整理中心副主任汪永紅,以及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西安科技大學礦業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劉冬教授,分別對專題研討環節的報告進行了專業、犀利的學術點評。充分肯定了青年學者研究的前沿性和實踐價值,并就研究方法深化、理論創新、政策銜接等方面提出了寶貴建議。
專題研討由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規劃師王明田總結。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有力促進了“雙碳”目標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的深化落實,為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韌性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和實踐引領。(記者 戰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