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大爺只因在街頭寫了篇作文,就牽動了全網的心。
可誰能想到,感動還未褪去,一場圍繞流量的“吸血式狂歡”已悄然上演。
仿冒賬號扎堆涌現,質疑聲無端四起。
這份質樸的真情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01
7 月初,一位博主在街頭發(fā)起“高考作文挑戰(zhàn)”。
她隨機邀請路人現場寫作,完成者可獲一千元獎金。
在一群工友中,安大爺因“高中學歷”被選中,抽到了《我的母親》這個題目。
今年六十多歲的他,頭發(fā)已經有些銀白。
拿到題目的他將干活時小心收起的眼鏡拿了出來重新戴上。
趴在一旁的桌子上,一筆一劃的開始寫下自己的母親。
那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滿手老繭的農民工能寫出讓全網淚目的文字。
他用最樸素的語言,還原了母親操勞的一生:
“母親一輩子沒閑過,穿的永遠是洗得發(fā)白、補了又補的衣裳”
“等我們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鍋里,剩下了就扒拉兩口,沒剩就說不餓”。
安大爺的文章發(fā)布后,短短幾天就在全網刷屏。
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煽情。
這些很普通的日常里,藏著的全是父母對兒女的愛,也讓無數網友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短短幾天,視頻的點贊量、轉發(fā)量高達幾百萬。
他的作文,他的名字,成了全網熱議的話題。
安大爺在文中寫道:
“母親走的時候,才五十出頭,是累病的。”
他的母親一生操勞,把一輩子都耗在了孩子和柴米油鹽上。
每次回家,他都會去墳堆前陪母親說說話。
他將對三十多年來母親的思念都寫進文字里:
“想到什么,寫什么。”
他寫了母親端著死沉的鐵鍋做飯;
寫她熬著大夜分糧食凍得發(fā)抖卻咬牙堅持;
寫自己如今干活累了,可一想起母親就渾身是勁。
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真情,成了最動人的力量。
可文章的走紅,很快激起了不和諧的浪花,仿冒者和質疑者聞風而來。
02
視頻火了之后,各種仿冒賬號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他們頂著“安大爺侄子”“山西農民工安哥”的名頭。
盜用安大爺的照片和文章片段,發(fā)布著拼湊的內容。
有的甚至直接搬運原視頻,抹去水印就當成自己的作品,還開始了直播帶貨。
不少人因為這些“仿冒賬號”的出現開始質疑大爺是否“炒作”。
甚至有人開始追到大爺老家進行采訪。
這樁樁件件無疑都打擾著老人家平靜的生活。
迫于無奈,安大爺在子女的幫助下發(fā)視頻澄清了這些“仿冒賬號”。
那句“無意占用公共資源”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臉”。
但“仿冒賬號”只是個開頭,有人質疑安大爺的家庭或許根本不像他文中所寫的那樣。
可村民的話卻將“事實”攤開,擺在了所有人面前。
不少人都站出來為大爺撐腰:
“里面的內容都是屬實的。”
當地村民提起安大爺和他的母親都是好評滿滿。
他的母親是個很勤勞的人。
家里八個孩子,人口多,日子過的很苦。
但即使自己過得苦,也從來不會怨聲載道。
每天早早的起床給一家人生火做飯。
跟鄰居們也都是笑意盈盈的,誰家有個事兒,她都很熱心的幫忙。
可村民講出的“事實”并未讓部分聲音停息。
甚至還有人質疑文章并非安大爺所寫:
“一個農民工哪有這文筆,肯定是團隊潤色的,或者AI生成的。”
他們拿著放大鏡分析文章段落: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這種句子,充滿文學性,絕對不是農民工能寫出來的。
可安大爺哪里懂得什么文筆,也哪里懂什么找團隊。
他只是將自己看到的、將自己的母親如實描述了下來而已。
這些質疑的背后,藏著對農民工群體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人眼里,農民工就該是“沒文化、粗嗓門、不懂細膩情感”的形象。
一旦打破這個印象,就會被有心人士貼上“假”的標簽。
仿佛勞動者就該與“細膩”“文化”絕緣。
而這種對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低估,并非首次上演。
03
安大爺的遭遇從不是個例。
近年來,從“拉面哥”到“糖水爺爺”。
無數普通人因為一條視頻走紅,隨后就被流量圍獵,遭受質疑,最終不堪其擾。
今年六月,工地大叔劉詩利趴在書店看書的視頻爆紅后,遭遇幾乎如出一轍。
他凌晨起床干重體力活,閑暇時總是到書店捧著書看。
陳行甲受感動贈書并留電話,這一溫暖瞬間的視頻短短幾天迅速爆紅。
但質疑聲也隨之涌來。
網友稱其“擺拍炒作”,認為農民工沒時間讀書。
可他們卻不深究大叔的經歷。
他曾是民辦教師,對讀書的熱愛從未消失過。
之后央廣網發(fā)文力挺工地大哥,事情才漸漸平息。
此事過去還不到一月,就又出現了“安大叔我的母親”遭質疑。
在他們眼里,沒有真情,沒有尊重,只有能變現的熱度。
只要能蹭到流量,哪怕盜用他人的故事,編造虛假的經歷,也在所不惜。
就像安大爺的文章走紅后,有人不是被母愛感動。
而是立刻盤算著“怎么用這個熱點賺錢”。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讓網絡世界變得越來越浮躁。
近日,安大爺本人也終于發(fā)聲了。
他很開心的表示,只是寫了一篇八百字的文章就賺了一千元:
“一千塊我要辛辛苦苦干三天。”
視頻里,他穿著一件白短袖,戴著眼鏡,感謝了大家對他文字的喜愛:
“也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xiāng)做客,體驗山西風土人情。”
這條視頻發(fā)布后,很快獲得了網友的支持。
評論區(qū)里滿是“大爺保重身體”的溫馨留言。
或許,這才是網絡該有的樣子:
傳遞真情,守護善意,而不是被流量裹挾,失去底線。
結語
別讓流量涼了人心,別讓偏見遮了眼睛。
從安大爺的作文到劉詩利的愛讀書,他們用最質樸的方式告訴我們:
農民工可以有細膩的筆觸,普通人的思念也可以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而安大爺的文字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里面藏著最樸素的親情與擔當。
真正的溫暖從不需要炒作,普通人的真情更不該被消費。
守護好這份質樸,尊重每個認真生活的靈魂,才是對母愛最好的致敬,對平凡者最真的善意。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光明網|“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山西大爺寫的《我的母親》作文看哭萬千網友
極目新聞|農民工大爺寫高考同題作文爆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