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
“今天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像二十年前的日本學生了。”
乍一聽像個玩笑,但細想卻讓人后脊發涼。
我們不是在說成績、智商、科技能力,而是——一種正在變得普遍的精神狀態:倦怠、內卷、否定自我、害怕失敗、逃避現實。
昭和男兒與平成廢柴:一場精神氣質的變遷
日本曾有過一段輝煌年代,那時的年輕人叫“昭和男兒”。
他們普遍有一種執著的信念感,吃苦耐勞、對家庭有責任感、對未來充滿信心。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優秀,而是他們成長于經濟復蘇、機會爆炸的年代——苦是現實,希望是真實的。
可等到了平成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塌,終身雇傭制度瓦解,社會階層板結,生活越來越穩定,但機會越來越少。
年輕人找不到上升通道,逐漸變得消極、退縮、自我封閉,被戲稱為“平成廢柴”。
不追求出人頭地,不愿承受失敗,不再相信努力一定有回報。
看看我們,有沒有一點眼熟?
今天的中國學生,也許還沒到“廢柴”的程度,但“喪氣”已經成了一種很流行的狀態。
你會發現,很多學生越來越不愿意拼了:
- 小學開始焦慮,初中就想著“別太累”,高中為了上好大學拼盡全力,結果一到大學直接“擺爛”;
- 對現實競爭極度厭倦,覺得“卷也沒用”;
- 對未來充滿不確定,不敢期待,也懶得計劃;
- 網絡熱詞不是“奮斗”,而是“擺爛”“能混就混”“Gap一年緩一緩”……
他們聰明、有見識、有個性,卻在情緒上早早進入了一種“提前退休”式的低氣壓。
真的是學生“廢”了嗎?
我們不想簡單地貼標簽。今天的年輕人也很努力,只是他們更敏感、更誠實,也更清楚現實的復雜性。
他們不再迷信“高考改變命運”,也不再把“奮斗”當成萬能藥。他們想的是:我拼了,真的會有用嗎?
這其實是一個社會正在成熟的表現:理想主義在褪色,現實主義在上位。
問題不在于他們不拼,而是我們有沒有為他們提供值得拼的希望和環境。
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新一代?
如果說“昭和男兒”是吃苦耐勞的戰士,“平成廢柴”是封閉現實的逃兵,那么我們想讓中國的年輕人變成什么?
今天的中國教育、家庭、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價值觀的再定位。
我們不該用“雞血式”教育去制造“焦慮機器”,也不能容忍一種“佛系擺爛”式的全面躺平。真正健康的狀態,是:
? 保持清醒但不喪,
? 擁抱現實但不沉淪,
? 承認不確定但不放棄選擇,
? 不再被盲目理想綁架,也不做逃避生活的廢柴。
我們該給予的,不是簡單的喊口號,而是制度上的支持、環境上的空間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 年輕人啊!
我們不怕年輕人“變了”,怕的是社會還在用“標準答案”去應對一代正在覺醒的年輕人。
從“昭和男兒”到“平成廢柴”,是一場社會環境與精神狀態的深度對撞。
而今天的我們,正站在那個岔路口上。
我們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不被焦慮綁架、不被無力感拖垮?
也許,答案就藏在這一代中國年輕人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