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都結束了80年,日本似乎還自顧自地沉浸在自己的“帝國夢”里無法自拔,但現實很快就給了它一記響亮的“耳光”。
【巖屋毅和王毅會面】
近期,日本外相巖屋毅與王毅在東盟系列外長會期間舉行了雙邊會晤。在會面中,巖屋毅表示,日方在臺灣問題上立場不變,反對“臺獨”,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此外,他還表示,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日方將認真對待歷史,面向未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日方愿與中方進一步加強,推動雙方各領域合作深化。
日外相的此番表態,是在中日軍機兩度交手的背景下做出的。事情要從7月9日和10日說起。
根據日本防衛省發布的消息,7月9日,中國空軍一架飛豹戰斗轟炸機在東海上空攔截并驅離了一架日本航空自衛隊YS-11EB電子偵察機。日方稱雙方當時距離僅30至60米,空中較量持續約15分鐘,最終日機主動撤離。
緊接著10日當天,中國空軍飛豹再次對日本同款電子偵察機實施了攔截。這一次,雙方空中“交鋒”持續了10分鐘,距離依舊非常近。
這兩次“空中交鋒”,在軍事上算得上是高烈度的近距離對峙。在日本的說法中,中國軍機是“異常接近”,日本自己則是“受害者”,但考慮到日本此前的所作所為,不難推測此次中日軍機交手,是日本挑釁在前。
畢竟如果不是日方軍機越界、擅闖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怎么可能引發這樣高強度的反應?再聯想到日本空自偵察機所執行的是電子偵察任務,其主要職責就是搜集信息、刺探中方軍事動向,這種行為儼然就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
【中日軍機在東海上空激烈交鋒】
面對找上門的挑釁,中方自然是不會慣著的。此次中國空軍派出的殲轟-7A“飛豹”戰斗轟炸機,是中國空軍長期在東南沿海部署的主力機型,不僅具有優秀的低空高速性能,更具備強大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和電子戰能力,尤其擅長在復雜電磁環境下作戰。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近距離、高張力的空中對峙,顯然不是一場普通的驅離行動,而是一場“無聲但激烈”的較量。
事實上,日本這種挑釁行為不是第一次了。
這些年,日本一直試圖“兩頭下注”,一邊在美國身后搖旗吶喊,圍繞東海釣魚島、臺灣海峽等問題頻頻發難,試圖依美日安保條約的庇護在地區制造摩擦;一邊又不時釋放“改善中日關系”的信號,希望借助中國市場穩定國內經濟。
尤其在臺灣問題上,日本政治人物的言行愈發激進,甚至還公然喊出了所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口號,而現任內閣中也有不少人頻繁與臺灣地區互動,為“臺獨”勢力搖旗吶喊。
這一次日本偵察機的挑釁,就是其試圖“踩紅線、試反應”的又一動作。
【日本高層官員公然竄臺】
不過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分量,也低估了中國的反應。這兩次空中交鋒的結果很明確:日偵察機最后都是灰溜溜地撤出了東海空域。中方用實際行動告訴日本,東海不是你撒野的地方。同時,也讓日本政界真正看清了中國的態度:不要低估中國捍衛主權和安全的決心,也不要幻想中國會在主權問題上妥協。
輿論施壓沒有用,硬碰硬又打不過中方,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日方再不情愿,也只能對中國“服軟”。我們來看下巖屋毅的表態,其中“認真對待歷史”“期待與中方加強往來”存在感極強,可以理解為是日方為平息事態,緩解中日關系的一種示好舉動。
其實,中方對日本的態度,一向是“以鄰為伴”,而非“以鄰為敵”。中方希望中日之間和平共處、互利共贏,這是中國一貫的對外政策基調。但這并不意味著中方會一再容忍日方在涉臺、涉海、涉歷史問題上的“攪局”和挑釁。
日外相巖屋毅這次當著王毅的面做出承諾,的確是一種“外交降溫”的姿態。但中方也非常清楚: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日本是否真的愿意約束軍方,不再派偵察機逼近中國防空識別區?是否會真正落實一個中國政策,不再在臺灣問題上搞小動作?這一切都需要觀察。
如果日本能就此收斂,回歸對話合作的正軌,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其“口頭講合作、行動搞挑釁”,那下一次的軍機交鋒,或許就不會只是30米的距離這么簡單了。
現在,球在日本這邊。究竟是兌現承諾、修復關系,還是繼續搞小動作、自毀前程?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