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這幾年一直是大伙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臺灣問題,簡直就是個隨時可能炸的雷。中美剛結束一輪高層對話,大家都以為能喘口氣,結果美國立馬在臺灣問題上搞了個大動作,不光讓中國這邊皺眉頭,連日本和澳大利亞這兩個美國的小弟都開始有點慌了。
要聊這事,先得從中美關系的歷史說起。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那時候雙方都想著合作共贏,可臺灣問題從一開始就沒消停過。美國這邊嘴上說不支持“臺獨”,但背地里老通過《臺灣關系法》給臺灣賣武器,還時不時派軍艦去臺灣海峽晃悠。中國這邊自然不樂意,覺得這是干涉內(nèi)政,雙方在這問題上一直拉扯到現(xiàn)在。
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有過蜜月期,也有過冷戰(zhàn)味十足的時候。到了最近幾年,中國經(jīng)濟、軍事實力蹭蹭上漲,美國開始有點坐不住了,尤其在亞太地區(qū),臺灣問題成了雙方博弈的重頭戲。
2025年7月初,中美在日內(nèi)瓦搞了一場高層對話,談了貿(mào)易、氣候變化還有地區(qū)安全。表面上看,這次對話還算平穩(wěn),可誰也沒想到,剛談完沒幾天,美國就整了個大活兒出來。
7月9日,美國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把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國防官員叫到一塊,開會問他們在臺海要是真打起來能干啥。這事一出,外界立刻炸了鍋,有人說這是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亮底牌”了。可這底牌到底是啥?日澳兩國又為啥慌了?咱們得一步步拆開來看。
說美國“亮底牌”,得先搞清楚這底牌是啥意思。在國際關系里,“底牌”一般是指談判或者博弈里藏著的最后一張王牌,拿出來就能震住對手。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牌,其實早就不是啥秘密了——“戰(zhàn)略模糊”政策。
啥叫“戰(zhàn)略模糊”?簡單說,就是美國既不明確承諾保臺灣,也不完全放手不管。一方面,它通過《與臺灣關系法》給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diào)不支持“臺獨”,希望用這種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穩(wěn)住局面。這種政策的好處是既能給中國施壓,又不至于把關系搞得太僵。
但這幾年情況變了。中國軍事實力突飛猛進,尤其是海軍和導彈技術,臺海的平衡開始傾斜。美國這邊有些人覺得“戰(zhàn)略模糊”不夠用了,得更硬氣點。比如一些鷹派政客和學者就喊著要“戰(zhàn)略清晰”,意思是美國得明確表態(tài),一旦臺灣有事就直接出兵。這種聲音在華盛頓越來越響,拜登政府雖然沒完全點頭,但動作上確實比以前強硬了不少。
這次科爾比召集日澳開會,就是個信號。他問日本和澳大利亞在臺海沖突里的角色,擺明了是想拉盟友下水。美國自己不敢百分百和中國硬碰硬,就想著把盟友綁上戰(zhàn)車,分擔風險。這舉動能不能算“亮底牌”?不好說,但肯定是美國在試水,看看盟友能跟多深。
具體來說,美國最近在臺灣問題上的動作不少。除了這次會面,2025年上半年,美國國會還通過了個《臺灣防衛(wèi)增強法案》,加大了對臺軍售規(guī)模,連F-35戰(zhàn)機都列入清單。另外,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演次數(shù)也明顯多了,6月份還在關島附近搞了個三航母編隊演習,直指臺海方向。這些動作加起來,確實有種“底牌”要攤開的感覺。
日本和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在這件事里的態(tài)度挺值得琢磨。按理說,美國大哥發(fā)話,小弟們應該立馬站隊,可這次日澳的反應卻有點“慫”。
先說日本。日本跟臺灣隔得近,臺海要是真亂了,日本的海上交通線首當其沖。過去幾年,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態(tài)度越來越明確,2021年時任首相菅義偉就說過“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2025年,日本防衛(wèi)省還出了個白皮書,把臺海穩(wěn)定寫進了核心利益。可這次科爾比一問,日本代表卻打起了太極,說啥“軍事行動得政府最高層決定”,擺明不想馬上表態(tài)。
為啥猶豫?日本心里有本賬。中國是日本第二大貿(mào)易伙伴,2024年兩國貿(mào)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日本要是真跟著美國硬剛中國,經(jīng)濟上肯定得大出血。而且,日本自衛(wèi)隊雖然不弱,但真打起來,能不能扛住中國還不一定。日本民眾對軍事冒險也沒啥熱情,政府得掂量民意。
再看澳大利亞。澳洲離臺灣遠得多,但作為“五眼聯(lián)盟”一員,跟美國綁得死死的。過去幾年,澳大利亞在印太戰(zhàn)略里靠美國很近,2021年的AUKUS協(xié)議還拿到了核潛艇技術。可這次開會,澳洲代表也挺謹慎,說“我們不會貿(mào)然卷入未知風險”。這話聽著就有點推脫的意思。
澳大利亞的顧慮跟日本差不多。中國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市場,鐵礦石、煤炭這些大宗商品全指著中國呢。2024年,中澳貿(mào)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要是因為臺灣問題翻臉,澳洲經(jīng)濟得吃大虧。而且,澳洲軍力有限,真要摻和臺海沖突,怕是心有余力不足。
日澳這態(tài)度,說“瑟瑟發(fā)抖”可能夸張了點,但明顯是不安的。兩國都怕被美國拖進一個沒法回頭的大坑,既不想得罪中國,又不敢跟美國翻臉,夾在中間兩頭為難。
美國這波操作,短期看是給中國施壓,但長遠影響可能更復雜。先說中美關系,本來就夠緊張了,這次估計又得冷上幾分。中國外交部7月10日的記者會上,發(fā)言人林劍直接點了美國的名,說“美方某些舉動嚴重干涉中國內(nèi)政,破壞地區(qū)穩(wěn)定”。這話聽著挺硬,估計后續(xù)還會有反制措施,比如加大在南海的軍演,或者對美國企業(yè)再來波制裁。
對亞太地區(qū)來說,美國拉日澳入局,等于把臺海問題從中美雙邊博弈變成了多邊博弈。其他國家,比如韓國、菲律賓這些,也得重新掂量自己的站位。韓國跟日本差不多,跟中國經(jīng)濟聯(lián)系緊密,不太可能輕易跟美國一條心。菲律賓倒是跟美國走得近,但軍事實力太弱,估計也就是喊喊口號。
更大的風險是軍事沖突的可能性。臺海這地方本來就敏感,美國軍艦一多,中國肯定得回應。2025年5月,中國海軍在東海搞了個大規(guī)模演習,和殲-20都上了。要是雙方在這兒你來我往,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不過,也別把事想得太糟。中美打起來對誰都沒好處,美國搞這么多動作,更多是想震懾中國,而不是真要開戰(zhàn)。中國這邊也一直強調(diào)“和平統(tǒng)一”,不太可能主動挑事。關鍵看雙方能不能坐下來好好談,別讓誤判把事鬧大。
這事發(fā)展下去,未來可能有幾個方向。咱在這兒大膽猜一猜,供大家參考。
猜想一:中美關系更僵,但不至于真打。
美國這波“亮底牌”,可能會讓中美關系再冷一陣子。接下來幾個月,估計雙方都會有點動作,比如中國加大軍演,美國拉更多盟友搞聯(lián)合演習。但真打起來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兩邊經(jīng)濟綁得太深,2024年中美貿(mào)易額還有6000多億美元呢,誰也不想自找麻煩。
猜想二:日澳繼續(xù)騎墻,左右逢源。
日本和澳大利亞估計還會保持這種“曖昧”態(tài)度,既不完全跟美國硬剛中國,也不徹底倒向中國。外交上,這兩國可能會多搞點“平衡術”,比如跟中國簽點經(jīng)濟協(xié)議,同時跟美國保持軍事合作。這活兒不好干,但也沒啥更好的辦法。
猜想三:臺海局勢更緊張,但短期平穩(wěn)。
臺灣這邊肯定不舒服,美國動作一多,島內(nèi)“臺獨”勢力可能會蹦跶得更歡。中國這邊壓力大了,反制措施也會更強硬,比如常態(tài)化軍演,甚至經(jīng)濟上再卡臺灣一把。但短期內(nèi),大陸應該不會動武,畢竟“和平統(tǒng)一”還是主基調(diào)。
猜想四:多邊博弈加劇,亞太變“棋盤”。
美國拉日澳下水,可能只是個開始。未來,印度、韓國甚至東盟國家都可能被卷進來,亞太地區(qū)會變成個大棋盤,各國在這兒下棋博弈。對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啥?可能就是物價漲了,日子緊了,但愿別真打起來。
中美剛談完,美國就在臺灣問題上搞這么一出,確實有點“牌桌翻臉”的意思。說是“亮底牌”也好,試探盟友也罷,這事背后反映的是中美博弈的加劇。日本和澳大利亞夾在中間,左右不是人,說“瑟瑟發(fā)抖”有點夸張,但肯定是睡不好覺的。
臺海亂了,亞太不太平,吃虧的還是老百姓。希望各國都能冷靜點,別光想著斗氣,多想想怎么合作共贏。畢竟,和平日子過著多舒坦,誰也不想提心吊膽過日子,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