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敏感、最棘手、也是最具爆發力的一根神經。幾十年來,美國在這個問題上一直玩“戰略模糊”那一套,既不承認臺灣獨立,也不明確保證會出兵保臺,嘴上含糊其辭,背后暗中使勁。可現在,局勢變了,中國綜合國力全面提升,解放軍裝備現代化突飛猛進,臺海天平正在悄悄傾斜。
一、嘴上硬氣?美專家說“真打不起來”
不少美國的“中國通”坐不住了,連連發聲:如果中國真的下定決心統一臺灣,不管是武統還是非武統,美國到時候,恐怕只能走一條路——不打,只能靠經濟制裁和外交圍堵來表態。
這不是拍腦門說話,而是美國最頂尖的學者、智庫和安全專家,分析了中美軍力對比、地緣局勢、國內民意、盟友態度等各方面因素之后,得出的現實結論。
美方專家:真要開戰,美國未必敢下場
先來說說這幾位在美國政界學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首先是著名的國際關系理論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他是“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直言不諱地指出:“臺海戰場對于美國來說太遠了,而且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早已讓美軍寸步難行。”他在2024年接受UnHerd采訪時坦言,美國嘴上可能說要保臺,但真要出兵對抗中國,代價巨大,不一定有人敢下令。
接著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查爾斯·格拉澤。他在PBS節目中表示,美國固然希望臺灣安穩,但沒必要為了臺灣,把自己拖進與中國的核沖突。他強調:保臺不是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不能輕易把自己搭進去。
再看昆西研究所的邁克爾·斯韋恩。他多次警告:“美國應該重新評估所謂‘戰略模糊’政策,一味模糊反而容易導致誤判。”他的建議是以外交和威懾為主,避免直接軍事對抗。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謹慎保守。前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蘭德爾·施賴弗認為,美國必須保臺,理由包括芯片經濟、地緣制衡、民主價值觀等。但就連他也承認:和中國動手,是極大的戰略冒險。
二、臺海之戰,美軍真敢上?先算算賬
專家之所以得出“美國只能制裁”的結論,是有充分事實依據的。
從軍事上看,中國已經構建起強大的A2/AD體系,遠程導彈、反艦武器、空軍艦隊、網絡作戰一應俱全。2023年數據顯示,中國軍費達2250億美元,臺軍僅194億;解放軍有1900架戰斗機、71艘潛艇、41.6萬地面部隊,而臺灣只有300架戰斗機、2艘潛艇。
美軍的關島基地距臺島1700英里,補給困難,兵力調配吃力。而解放軍是“本土作戰”,兵貴神速,戰場調度如臂使指。
再來看經濟賬。
臺灣占據全球68%的芯片產能,臺積電更是壟斷了90%的高端芯片。如果臺海戰事一開,不僅全球電子產業癱瘓,光經濟損失就可能超過2.5萬億美元。中美雙邊貿易額7000億美元,牽一發而動全身。美國的蘋果、特斯拉、英偉達可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最后是政治因素。
美國國內民意對海外戰爭疲態盡顯。阿富汗撤軍已讓白宮焦頭爛額,人民更不愿再背一場“不該打的仗”。盟友呢?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嘴上說得好聽,但真要下場送人頭,各個都精著呢。
三、真要動手,美國的三板斧都沒新意
既然不能動手,那美國還能干啥?答案是:老三樣。
第一,經濟制裁。封殺中國企業、限制出口高端技術、凍結資產……這套美國用慣了。問題是,中國也有反制手段,比如“稀土殺手锏”、芯片反打,真打起“經濟戰”,兩敗俱傷。
第二,外交孤立。拉攏盟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平臺圍攻中國,但如今中國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非西方陣營”崛起,光靠歐美叫囂,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第三,拉幫結派。搞印太戰略、拉日本韓國搞“臺海安全對話”,建美澳英AUKUS聯盟,試圖圍堵中國。但這些都是“姿態大于實效”。真到戰場,沒人愿意當出頭鳥。
四、局勢已變,真正有主動權的是中國
美國的對華政策專家們已經看清一個現實——中國若真動手統一臺灣,美國最可能做的,就是“嘴上強硬,身體誠實”:搞點制裁,發表個聲明,拉盟友喊口號,然后……繼續觀望。
臺灣問題未來仍將是中美戰略博弈的核心。但局勢已變,再不是美國說啥中國就得聽的年代。誰更堅定,誰更冷靜,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畢竟,在臺海這張牌上,真正有決心、有手段的,始終是中國。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