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蕊 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7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5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
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在復雜環境下頂住壓力、保持動力、展現活力。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13萬億元,增長7.2%;進口8.79萬億元,下降2.7%。
王令浚表示,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規模站穩20萬億元臺階,創歷史同期新高。從季度走勢看,二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4.5%,比一季度加快了3.2個百分點,連續7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在6月份,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3.85萬億元,增長5.2%,規模是月度進出口歷史第二高位。
與此同時,我國外貿“朋友圈”不斷壯大。上半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1.29萬億元,增長4.7%,占進出口總值的51.8%,較去年同期提升0.9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進出口3.67萬億元,增長9.6%。同期,對歐盟、韓國、日本等進出口都實現了增長。
受關稅政策影響,近一段時期以來,中美貿易受到高度關注。上半年中美貿易情況如何?海關總署對下階段兩國貿易走勢有何預期?
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提出的這一問題,王令浚表示,受經貿會談取得積極進展影響,中美貿易近期有所回升。其中在6月份,進出口值從5月份不到3000億元,回升到超過3500億元。
近期中美貿易有所回升
王令浚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通報了上半年中美貿易相關情況。
今年1~6月,我國對美國進出口總值2.08萬億元,同比下降9.3%。其中,出口1.55萬億元,下降9.9%;進口5303.5億元,下降7.7%。受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影響,中美貿易由第一季度同比增長轉為第二季度同比下降,降幅達到20.8%。
“近期,日內瓦、倫敦經貿會談取得積極進展,中美貿易有所回升。”王令浚說,6月份中美進出口值從5月份不到3000億元,回升到超過3500億元,同比降幅也明顯收窄。
他強調,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這既是全球化時代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是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也是兩國企業創新協同與民眾福祉提升的現實需要。
“據了解,目前中美雙方團隊正在加緊落實倫敦框架有關成果。”王令浚說,中方愿再次強調,日內瓦共識和倫敦框架來之不易,訛詐脅迫沒有出路,對話合作才是正道。希望美方繼續同中方相向而行,讓合作成為中美經貿的主旋律,推動全球貿易體系重回公平與開放的軌道,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作出應有貢獻。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當前全球貿易整體出現萎縮趨勢,美國加征關稅或威脅繼續加征關稅嚴重破壞了全球貿易秩序。中國外貿能夠保持增長,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同時,也得益于我國外貿結構不斷優化,民營企業的作用愈發突出。
電子元件等出口增長快
據王令浚介紹,我國進出口已經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10萬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進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6000多億元。進入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這三項指標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而且增速都在回升。
具體看,6月份進出口規模3.85萬億元,增長5.2%,規模是月度進出口歷史第二高位。其中,出口2.34萬億元,增長7.2%,增長比較快的產品有電子元件、船舶等。
霍建國認為,6月份進出口形勢較5月份有所好轉,表明我國外貿企業主動開拓市場的意識明顯增強。原有的貿易結構中,美歐、東南亞等地區的增長較為均衡。如今,美國市場下降,但我國上半年對東盟市場進出口增長9.6%,對其他外圍市場也呈現出增長態勢,且增長基數有所提高。
“這表明,盡管中美貿易目前處于‘休戰’或過渡階段,但企業仍在積極調整市場,加大開拓新興市場的力度。”他說。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白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增長實屬不易。我國應對美方加征關稅的策略布局較早,且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出現的困難,既對困難進行了充分預估,同時又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最終,在復雜的情況下,取得了相對較為理想的結果。5月份的日內瓦以及近期的倫敦經貿會談,均有助于緩解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壓力。
“我們看到了美國市場的困難,積極拓展其他國家的市場,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白明說,在此情況下,我國外貿企業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經貿規則,也有助于對沖當前面臨的壓力。
記者注意到,6月我國電子元件、船舶等出口增長都比較快。在霍建國看來,船舶增長主要緣于我國造船工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全球需求也比較大,目前正處于交貨期,有大量去年的訂單在今年集中交付。
“電子元件出口增長快,主要是創新驅動的結果。”霍建國說,電子元件增長主要得益于中國在半導體電子領域的技術突破,并形成了廣泛應用,也帶動其他零部件出口整體都有所提升。
“過去,中國電子產品出口量雖大,但多為代加工,如今,代加工的訂單雖然有所減少,但本土品牌的產品出口卻在增加,替代關系較為明顯。”他預計,電子元件出口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這些領域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國內技術進步效應仍在發酵,有望成為出口領域新的增長突破口。
民企進出口貢獻近六成
據王令浚介紹,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62.8萬家,歷史同期首次突破60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3萬家。其中,民營企業54.7萬家,進出口增長7.3%,占進出口總值近六成。
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外貿企業數量仍然實現了重要突破。在霍建國看來,相比之下,國內市場競爭壓力較大,產品價格低,利潤薄。許多企業認為,出口利潤通常高于國內銷售,因此,有條件的企業都在積極搶出口,特別是民營企業。原有企業正在調整市場結構,新興企業也在瞄準國際市場積極爭取出口。
霍建國說,很多企業傾向于選擇多元化市場,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可能會選擇海外加工,比如過去投資墨西哥是為了出口美國,如今則直接瞄準墨西哥市場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企業逐步加大海外投資力度,通過將產能轉移到海外市場,實現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而非完全依賴國內生產、發貨、出口。這種調整是非常積極的。
“更高級的企業可能會轉向服務貿易,比如與制造業配套的服務性領域,包括物流、倉儲、批發、零售等,這有助于平衡貨物貿易大幅順差的矛盾。”他說,服務貿易的利潤通常高于貨物貿易,特別是高科技平臺服務、AI軟件出口等領域發展迅速。
今年以來,民營企業克服外部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上半年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2萬億元,增速較全國整體高了4.4個百分點。
霍建國表示,民營企業在對內壓縮成本、對外開拓市場鞏固客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當然,我國對外貿易的便利化政策支持也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他認為,民營企業已日益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力軍。要穩定出口,必須保護好民營企業的利益,善待民營企業,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穩住民營企業出口,就是穩住我國外貿的基本盤。
霍建國強調,下半年外需形勢仍不容樂觀。中美經貿關系目前只是暫時緩和,限制性商品雖暫時放開,但關稅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即便按最樂觀估計,美國市場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仍不容小覷。因此,企業仍需加大多元化市場開拓力度,調整自身結構,以應對貿易爭端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