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德和劉伯承都是我國的開國元帥。不過,在1926年的一場會議上,朱德卻當眾說:
“劉伯承還打過我。”
這是怎么回事?
其實,他這話還真沒說錯。
朱德是四川儀隴人,出身雖然貧寒,但非常好學。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云南新軍的中層軍官了,不光參加過護國戰(zhàn)爭,還見證了清末軍閥的腐敗。滇軍三進三出四川期間,他目睹唐繼堯的貪婪和軍紀渙散,逐漸對舊軍閥體制絕望。
1922年的時候,唐繼堯反攻云南,朱德被迫逃亡上海,后來就前往歐洲尋找革命的新方向,最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劉伯承則是重慶開州人,他的家境同樣困苦,十幾歲的時候就輟學回家務農(nóng)了。不過他也同樣好學,辛亥革命之后就投身川軍。憑自己的勇猛和智謀一步步升任為師長。1916年,他在戰(zhàn)斗中右眼中彈,強忍了70多刀手術(shù),被稱為“軍神”。
護國戰(zhàn)爭后,他在四川軍閥混戰(zhàn)中屢建戰(zhàn)功,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救國道路。
1917年至1920年間,滇軍與川軍在四川多次爆發(fā)沖突。朱德作為滇軍旅長駐守瀘州,劉伯承則率川軍與之交鋒。其中一次戰(zhàn)役中,劉伯承指揮川軍猛攻瀘州,朱德的滇軍因兵力懸殊潰敗,被迫向貴州撤退。這場敗仗讓朱德對舊軍隊徹底失望,也讓兩人結(jié)下了芥蒂。
1926年,北伐戰(zhàn)爭爆發(fā),中共中央決定在西南策動起義。朱德、劉伯承、楊闇公組成中共重慶地委軍委,計劃發(fā)動瀘州起義。
3人圍坐在桌子前面,桌子上堆滿了還沒寫完的紙條,門外又傳來士兵匆忙的腳步聲。此時的西南大地,正是軍閥混戰(zhàn)的時候,民不聊生。
會議上,朱德首先打破沉默,“五六年前,伯承同志差點把我打散了!”聽到這句話,劉伯承接過話茬就說:“過去我們是對頭,現(xiàn)在還得一起干革命。”兩人的對話讓在場的同志們都十分驚訝。
12月1日,瀘州起義打響。袁品文、陳蘭亭率部智取瀘州城,僅傷亡百余人便控制全城。劉伯承親赴順慶指揮,三路義軍會師,震動西南。盡管起義最終因楊森、劉湘的反撲失敗,但這是中共首次在西南大規(guī)模武裝起義,為后來的革命積累了經(jīng)驗。
起義期間,朱德與劉伯承密切配合,假意與軍閥楊森周旋,實則暗中籌備。兩人在戰(zhàn)場上的默契,讓曾經(jīng)的敵人刮目相看。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革命陷入低潮。朱德和劉伯承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起義失敗后,朱德率部轉(zhuǎn)戰(zhàn)湘南,劉伯承赴蘇聯(lián)學習軍事。看起來他們是分道揚鑣了,但這樣的選擇恰恰為我黨保留了革命火種。
長征途中,兩人再次并肩作戰(zhàn)。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紅軍順利通過彝區(qū);巧渡金沙江時,劉伯承化裝成國民黨軍官,智取渡口,確保全軍安全渡江。朱德則在張國燾分裂紅軍時,頂住壓力,與劉伯承一起維護黨的團結(jié)。
在與張國燾的斗爭中,朱德直言:“黨中央的北上方針是正確的。”劉伯承則堅定表示:“南下是要碰釘子的。”兩人的堅持,為紅軍保留了北上抗日的希望。雪山草地間,他們的身影也成了革命信念的象征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朱德任八路軍總司令,劉伯承任129師師長。兩人一個指揮全局,一個馳騁前線,共同抵御日寇。
朱德提出“南泥灣政策”,在陜北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打破國民黨的經(jīng)濟封鎖。南泥灣豐收后,他還特意將第一批新糧送給劉伯承,還捎信說:“伯承啊,這是咱們自己種的糧食,比繳獲的戰(zhàn)利品還香甜!”
劉伯承則在前線屢建奇功,七亙村重疊設伏、神頭嶺伏擊戰(zhàn)等經(jīng)典戰(zhàn)役,讓日軍聞風喪膽。1942年,劉伯承50大壽,朱德親筆寫下“戎馬五十年,猿臂依然健”的賀詩。宴席上,兩人舉杯相慶,眼中既有戰(zhàn)火的淬煉,也有戰(zhàn)友的深情。
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小的時候,因為母親汪榮華沒有奶水,只好請奶媽喂養(yǎng)。那時候他還很可愛,白白胖胖的,但在他半歲的時候,奶媽家里有事情忽然離開了。從此以后,小小的劉太行只能吃一些野菜糊糊,小孩子無法吸收,他常常拉肚子,餓得整天哭。
1歲多的時候,劉太行就被送到了朱德家里,康克清將孩子養(yǎng)得很好,在她的精心調(diào)理下,劉太行的身體好了很多。甚至在后來劉伯承夫婦回到延安的時候,劉太行和自己的親生父母都親切不起來,反而和“朱爸爸”、“康媽媽”親。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在1954年的第一節(jié)全國人大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此后,他長期參與黨和國家的最高決策。
劉伯承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主政西南期間,半年內(nèi)剿滅土匪90萬人,穩(wěn)定了西南局勢。隨后,他創(chuàng)辦軍事學院,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軍事人才,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軍事教育之父”。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朱德與劉伯承位列十大元帥,成為最年長的兩位。授銜后的一次會面中,朱德笑著說:“伯承啊,我們這一輩子,從敵人到戰(zhàn)友,不容易啊。”劉伯承點頭:“沒有共產(chǎn)黨,哪有我們的今天。”
這兩位元帥的故事,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做“革命友誼”,他們的握手不僅僅是個人恩怨的和解,更是我國革命走向光明的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