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6年出發到今年,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創立的專業報道品牌實踐項目——“記錄中國”已走過十年。經過十年的培育,“記錄中國”已成為主流媒體賦能名校社會實踐的知名IP。
2025年“記錄中國”的主題是:“城市不打烊:高質量發展活力密碼。”澎湃新聞記者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師生將實地探訪上海、重慶、江蘇蘇州、安徽合肥、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廣東廣州等地,走進這些在晝夜交替中始終散發勃勃生機的城市,破解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密碼。
今天刊發的是來自“記錄中國”湘鄂線的報道《20多年來橫渡長江1300多次,70歲老隊長談武漢渡江記憶》,講述的是在武漢這座長江和漢江兩條大江交匯的城市里,70歲的渡江節武昌方隊隊長徐恩孝用1300次渡江,延續著“渡江”承載的武漢記憶。江水還在流,渡江的人還在走;武漢這座城,也一直醒著。
指揮方隊集合訓練的徐恩孝。鄭淑芬 攝
早上8點,長江的堤岸還沒有完全熱鬧起來。武漢江灘一角的亭子下卻熱鬧非凡:這群正說笑著換泳衣、年齡各異的人,是參加今年武漢渡江節的武昌方隊隊員。
在江城武漢,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渡江盛事將在7月16日舉行。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渡江愛好者將聚集長江岸邊,橫渡長江,一同奔赴這場與江水的熱血之約。在2025年武漢渡江節中,武昌方隊作為行政方隊之一,共有80名隊員,全部來自武昌轄區。今年,武昌方隊作為第七支隊伍下水,在整個渡江節中出發順序較為靠前。
在近80人組成的武昌方隊中,今年70歲的徐恩孝身穿印著冬泳活動標識的紫色T恤,頭戴白色運動帽,臉上的皮膚被陽光曬得有些發紅,可他一拿起腰間的擴音器,聲音就透著股勁兒,絲毫聽不出年近七旬的樣子。
作為隊長,徐恩孝是武昌方隊里最年長、卻最“能動”的人。他能精準叫出每個隊員的名字,時而揮手示意大家做好準備,時而穿梭在人群中與隊員們說笑聊天。70歲的他笑說自己仍然清楚地記錄著每天游泳橫渡長江的次數:“20多年來,我已經橫渡長江超過1300次。”
武昌方隊在歷屆渡江節多次被評為“優秀組織方隊”,因其隊伍整齊、動作標準、口號響亮而廣受關注。近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團隊(以下簡稱“記錄中國”團隊)來到武漢,探訪武昌方隊如何為武漢渡江節這場盛大的渡江活動開展集中訓練。在武昌方隊中這位老隊長徐恩孝的講述中,了解“渡江”如何成為一代代武漢人延續的城市傳統。
截至今年,徐恩孝已經參加了二十多屆渡江節,作為隊長帶領了近千名方隊隊員橫渡長江。從和游泳協會的朋友們一起渡江,到年齡漸長后獨自堅持,再到十幾年前開始帶領一屆屆武昌方隊的新老隊員渡江。
對他而言,江水已然成了一種時間的度量尺,成了屬于他的一本“城市日歷”。他表示,自己還會繼續堅持游泳、堅持渡江節訓練,只要還有年輕人愿意下水,他就愿意繼續陪他們一屆一屆地渡過去。
徐恩孝在臺上帶領隊員熱身。 鄭淑芬 攝
七旬退伍軍人,把方隊練得像部隊一樣整齊
徐恩孝祖籍山東,1972 年入伍后在湖北服役,后定居武漢。身體素質突出的他,年輕時曾是籃球和田徑項目的重點隊員,涉獵過各種陸上、水上運動。游泳,則成為了他堅持最久的一項運動。
徐恩孝說,自己游泳渡江起初只是為了鍛煉身體。1994年跟隨部隊參加了一次渡江節后,他才漸漸感到渡江對于武漢不僅是一種運動,更是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渡江也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作為武漢居民,也希望傳承前輩的精神。”
從那以后,他幾乎全年都在江中訓練,到現在,累計橫渡次數已經超過1300次。訓練之外,他也參與水上救援志愿服務多年,是武漢市長江民兵救援隊的黨支部書記,曾多次參與岸邊巡查與緊急救援。后來,他從渡江節方隊隊員變成隊長,開始帶領更多人步入大江。
年輕時的徐恩孝。受訪者提供
相比數字和標簽,徐恩孝在渡江這件事上其實更習慣強調“責任”和“節奏”。“我不是專業教練,但以前工作的經驗讓我擁有‘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即勝’的信念。這事我熟。”
今年是第50屆武漢渡江節,共有約2500人參與渡江。比賽包括個人賽、青春渡和由來自武漢各地、外地的普通游泳愛好者組成的地區方隊橫渡長江活動。其中,方隊橫渡路線從武昌漢陽門1號明口下水至漢口江灘三陽廣場起水,游程約6000米。方隊以隊列的方式逐隊下水,每個方隊80人(含推牌手及領游員)。
2025年第50屆武漢渡江節方隊橫渡路線圖。圖源:武漢體育
根據組委會統一要求,各橫渡方隊組建成功后,在渡江節前至少要進行8次集訓。徐恩孝介紹,武昌方隊今年的訓練從5月25日正式開始,至今已有將近兩個月。他嚴格制定并監督了整個訓練流程,分為陸上和水上兩部分。陸地訓練以隊形演練和流程規范為主,模擬渡江節當日方隊的集結、下水、起水順序;水上訓練則主要圍繞隊形、口號,確保正式活動中動作整齊、銜接流暢。
作為行政方隊,他們的下水、游進過程常常會被直播全程拍攝,面對的是全市乃至全國的觀眾。因此,訓練中特別強調整齊劃一、口號響亮。“亂了,會被看出來,影響整個方隊形象。”
徐恩孝將部隊中形成的訓練習慣和管理邏輯帶入方隊里,把每排第一位隊員叫做“排長”,最后一位叫做“副排長”——形成“排頭對齊、排尾跟進”的橫向帶動,保障水中行進過程不散亂。“一旦有一排不穩,隊伍就會松散,看上去就不協調了。”
雖然訓練要求嚴格,但多數隊員都能理解配合,每一次訓練,他都能看到進步。在徐恩孝看來,這是因為渡江節對武漢人而言,早已不只是一次橫渡,更成了一種印記在心的符號。“整齊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也是我們代表武昌區,代表武漢的基本姿態。”
徐恩孝帶領武昌方隊進行陸上訓練。 鄭淑芬 攝
年輕人加入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傳承的可能
談到今年的訓練狀況,徐恩孝告訴“記錄中國”團隊,過去隊伍以中老年人居多,五六十歲的退休成員是主力。而現在,年輕人的加入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傳承的可能。
在武昌方隊總共80人的隊伍中,有將近半數是首次參賽的“新人”,其中包括幾位00后。“以前大家壓力大,現在看到年輕人來了,覺得這事能一直做下去了。”
在他看來,渡江節不僅是身體上的考驗,更是精神上的延續。老隊員也在有意識地把經驗傳給新人,把“整齊、規范、守紀律”的要求教下去。“老中青結合起來,這個活動才有延續的意義。”
武昌方隊新老隊員及家人合照。受訪者提供
他講起過往的一位14歲的女隊員,起初是在游泳館偶然見到,女孩的教練主動詢問徐恩孝,是否有機會讓她參與渡江節。徐恩孝回應,只要本人愿意,監護人同意,滿14歲都可以嘗試。在家長表示支持后,他安排女孩參加了測試。但到了簽免責書時,女孩一度猶豫,說自己“還是有點怕在室外游泳”。
徐恩孝沒有勉強,而是專門抽時間,帶她和幾位熟悉水域的老隊員下水,陪她試著在江里適應。“她第一次下水時不說話,臉上也沒什么表情,緊張得很。我們就慢慢繞在她周圍,一次不行,就再下水兩次、三次。”連續幾次練習后,女孩逐漸放松,最后一次上岸時主動和母親打招呼,臉上帶著笑。在之后的集體訓練中,這名女孩一次不落,從不掉隊。
“其實很多第一次來訓練的年輕人,最難的是克服心里那道坎。”徐恩孝解釋,他用細致去理解年輕隊員的內心:長江水面寬、水流急,不像游泳館能踩底、有固定邊界。訓練初期,他會格外關注那些“顯得安靜”的隊員,安排隊友結伴陪游,慢慢適應。
同時,徐恩孝也補充道,并非所有人都能直接報名參加渡江節。按照官方規定,參賽者年齡需在14至65歲之間,身體狀況良好,且需通過400米限時游泳測試,方可獲得參賽資格。“我們不是只看會不會游,更是要看能不能穩得住。”他說。
在徐恩孝身邊,渡江的“代際傳承”正在悄然發生。有父親牽著兒子的手站在碼頭邊,有剛剛中考完的少年第一次感受江水的溫度。長江,不只是城市的連接線,更像是一種情感的紐帶。
武昌方隊新老隊員合影。鄭淑芬 攝
有徐隊長在,隊就不會散
武漢是長江之上的“江城”。三鎮隔江而望,橋是連接,渡是習慣。但在徐恩孝眼中,真正讓他感到震撼的,不是橋梁的密度,而是人穿過江水時,身心交給這條江的那一瞬。
武漢渡江節的渡江路線通常從武昌門一號明口碼頭出發,橫渡長江至漢口江灘三陽廣場,全程約6000米。雖然看似只是一次橫渡,但真正的難度在于水流急、距離長、中部深水環境,特別是在夏季江水上漲、天氣狀況不穩的條件下,對心理和體力都是考驗。
但是徐恩孝從不把渡江節看成是一次“挑戰”。“這不是比賽,它的技術要求不高,更像是武漢人在展示武漢的精神風貌。”
對隊內的骨干隊員、今年45歲的郝瑩來說,渡江恰恰是一種與記憶連接的情感實踐。她說自己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游泳,后來又跟著徐隊長游泳,每次下水,都像是在重溫童年。對她來說,渡江節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自2019年起,她每年都沒有缺席渡江節訓練。
這些年,她見證了方隊從以中老年人為主,到逐漸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2019年的時候我還是隊里最年輕的,現在00后都來了。”她認為,除了渡江節本身的吸引力,方隊內部自發形成的氛圍也至關重要——有組織感、有榮譽感,更有一群無私投入、愿意一起把這件事“做好看”的人。
郝瑩(左一)、徐恩孝(左二)和隊友參加方隊試渡賽。受訪者提供
“大家都圍著徐隊轉,不是因為他要求,而是他真的值得我們圍,我們也想把事做好。”她說,近幾年,徐恩孝和幾位骨干成員還在嘗試建起武漢各大高校的渡江方隊,鼓勵更多年輕人感受渡江的樂趣。
徐恩孝不會刻意地要求別人“接力”,但他確實在一點點地影響身邊人。“我孫女現在13歲,會游泳,游得還不錯。”徐恩孝說,孫女現在還只在游泳館里練習,從沒真正下過江,但他不擔心時間問題。“現在還小,等她大一點,也許就愿意了。”
江水不會老,城市也不會。像徐恩孝這樣堅持渡江的武漢人,用一次又一次的“下水”,感知著城市的脈搏。就像徐恩孝對方隊隊員的要求,“我不希望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一次任務。我希望他們記得自己是怎么過這條江的。”
海報設計 祝碧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