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 7 月 16 日,天色未明,福建東山島周邊的海面上已是暗流涌動。臺灣國民黨政府精心策劃的東山島戰役正式爆發,超過 1.3 萬名國軍士兵在海軍艦艇和空中力量的強力支援下,從海陸空多個方向發起猛烈進攻,聲勢浩大,氣勢洶洶。
這場戰役對國民黨和美國軍方而言意義非凡,他們將其視作國民黨反攻大陸的關鍵第一槍,滿心期待能借此扭轉戰局,實現反攻大業。他們自信滿滿,不僅投入了受過嚴格訓練的特種部隊,還采用了解放軍尚感新穎的空降兵定點突襲戰術,仿佛奪取東山島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事與愿違,原本預計半天到一天就能結束的戰斗,硬生生持續了整整兩天,最終結果更是讓他們顏面盡失。
國民黨與美國軍方為何選擇此時發動反攻?這要從蔣介石的 “反攻執念” 說起。1949 年敗退臺灣后,蔣介石始終懷揣著 “反攻大陸” 的夢想,整頓軍備,等待時機。他深知國共軍力懸殊,寄望于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借助美國力量重返大陸。
1950 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國民黨認為時機已到,請求派國軍第六主力 52 軍參戰,卻被美國白宮否決,擔心刺激新中國擴大戰爭規模,蔣介石只能暫且蟄伏。
1953 年,朝鮮戰爭談判展開,局勢出現轉機。美國因戰爭陷入膠著,國內財政赤字嚴重、反戰情緒高漲,急于通過局部勝利迫使新中國妥協,于是采用 “放蔣出籠” 策略,支持國民黨對東南沿海發動軍事行動。蔣介石聞訊振奮不已,積極籌備。
經過美軍顧問與國軍高級將領研究,選定福建東山島作為目標。東山島是福建第二大島,戰略價值極高,若能控制,可作為前進基地威脅福建內地。美軍制定方案:派大型軍艦封鎖周邊海域,切斷解放軍海上增援,同時用空降突襲戰術奪取地形險要的八尺門渡口,切斷解放軍后勤,快速取勝。
戰役前一個月,美軍顧問從國軍傘兵中精選近 500 人,按美國空降兵標準培訓,配備先進裝備,并在相似地形的八德機場演練,能精準降落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目標區,指揮官們信心十足。
為防情報泄露,計劃高度保密,知情者極少,甚至參戰士兵也不知詳情,這卻為戰斗埋下隱患。
1953 年 7 月 16 日拂曉,16 架運輸機載著 487 名傘兵直奔東山島。登機前,士兵們還以為是 “演習”,直到帶隊軍官登機后才告知是真實行動,連軍官也是臨上機才知曉,士兵們措手不及。
運輸機群抵達東山島上空準備在 250 米高度投放時,駐島解放軍察覺,迅速開火防空。領頭飛行員本能拉桿上升,機群升至 1000 米高空,傘兵滯空時間從 45 秒延長到 7 至 10 分鐘,成了活靶,也給了解放軍反應時間。
更糟的是,一架運輸機飛行員臨陣脫逃飛回臺灣,導致 7 分之一兵力缺失,還丟失唯一通訊電臺,空降部隊與其他單位失聯,陷入孤立,實際投放傘兵僅 416 人。
駐守八尺門渡口的解放軍水兵師 1 團 1 營 1 連官兵早已察覺,連長王德才迅速部署:少數人留船,其余登岸;副指導員帶隊回防后林村,組織民兵護民;王德才帶精銳拿輕機槍分兩組對空射擊。
傘兵重武器未同步空投,在空中和落地時無力還擊,集結后僅剩三百余人,突襲優勢大減。
王德才已在后林村和八尺門渡口構筑堅固防線,傘兵正面突擊、側翼包抄均無效,靠近就遭機槍掃射和集束炸彈轟炸。
爭奪戰持續近四小時,國軍精銳未能攻破防線。7 月 16 日上午 10 時 10 分,我軍 272 團 9 連接替防守,隨后 3 營趕到反攻,國軍慘敗,殘兵僅存六七十人,其余被擊斃或俘虜。
臺灣方面公布,參與八尺門爭奪的傘兵陣亡或被俘 229 人,逃回 187 人。經過近兩天激戰,國軍正面進攻部隊各處皆敗,倉皇撤退,蔣介石 “反攻大陸” 的美夢再次破碎。這場戰役,彰顯了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頑強抵抗,也讓國民黨的反攻企圖徹底落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