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英同志,主席讓你回去一下!”
聽到這句話,葉劍英趕忙轉身往毛主席的床榻走去。
此時是1976年9月8日,毛主席已到彌留之際。
這一日下午四時,毛主席在看書的時候突然昏迷,駐守一旁的醫務人員對主席進行了緊急搶救,但情況卻不容樂觀。
在京的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們排著隊來到了毛主席的住處,皆含著淚與主席進行最后的告別,而這其中就有葉劍英。
已經說不出話的毛主席雙眼緊閉,意識十分模糊,但聽到葉劍英的名字時,主席卻有了較大的反應。
只見毛主席雙眼微睜,眼睛突然就亮了起來。
他微抬手臂搖晃,想讓劍英同志走近一些,但葉劍英只顧著傷心,一時沒能看見。
好在一個細心的護士注意到了主席的動作,她趕緊追上了正要離開了葉劍英,把他拉了回來。
聽說毛主席要見自己,葉劍英趕緊擦了擦眼角的淚水,三步并作兩步地趕到了床榻邊。
此時的毛主席已經說不出話來了,只能握著葉劍英的手,而后用手指頭在葉帥的手背上輕輕點了幾下。
這個動作讓葉劍英陷入沉思,他理解這是主席給他傳遞的遺囑,也知曉這一定是最重要的任務,但具體的內容是什么呢?
扣三下,也許是代表一個字,那會是三點水嘛?如果是的話,那指的也許就只有“江”了。
而這個人、這個團體,也是黨和人民在毛主席去世后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
將如此重要的歷史使命交到葉劍英的手上,這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毛主席長久以來對葉劍英的評價便是能夠在眾多“大關節”處看清要害!
1962年9月,中共八屆四中全會如期召開。
毛主席在會議上談及葉劍英的文章時送了他一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strong>
這句話用來概論葉劍英的政治生涯十分準確。
自入黨之后,葉劍英的多次抉擇都挽救了黨于水火之中,且多數都是關乎著重大的歷史使命。
“四一二”政變發生后,深受蔣介石器重的葉劍英通電反蔣,并在這最危急時刻選擇了入黨。
南昌起義以前,汪精衛與張發奎欲將起義的核心人物賀龍及葉挺騙上廬山,如若不是葉劍英的及時相告,南昌起義將大不相同。
1935年,張國燾密令陳浩昌南下,葉劍英再一次站出,將這條情報電告了毛主席。
對于這封關鍵的電報,毛主席記了三十多年。
1971年8月,毛主席在長沙與汪東興等人談話,毛主席再一次明確了葉劍英在這一關鍵時刻的突出貢獻,便表示應該重用他。
“九一三”之后,毛主席想到了一直“靠邊站”的葉劍英,在大是大非之上能夠保持頭腦清醒,并且立場堅定的葉劍英再一次被主席推到了臺前。
特殊時期的后半段,葉劍英對黨內健康力量的形成有著不可或缺的貢獻,無論是鄧小平同志的幾次出山,還是對抗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他都保持了應有的清醒。
1975年,毛主席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會議,他讓葉劍英當場背誦了辛棄疾的詞,而當他背到“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時候,主席表露出了傷感。
主席把這句改為了“當今惜無孫仲謀”,以表達對人才的渴望。
而話鋒一轉,毛主席便說葉劍英有些文化,欣賞的意味不言自明。
時間來到1976年,新中國的歷史來到了最為黯淡的一年,周總理與朱老總的相繼離世,使得舉國上下一片哀容,而毛主席的健康情況也因為兩位親密戰友的離開而惡化。
周總理去世之后,華國鋒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成為了代理總理,而葉劍英也因遭到排擠不得不退到幕后,他與鄧小平的處境都不算好。
毛主席自然知曉他們的情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情況,他比葉劍英還要著急,也就有了臨別是急著揮手向葉劍英留下“無聲”遺言的這一幕。
毛主席去世之后,一些人便坐不住了,他們的反應讓葉劍英更加明了主席的意思:在這個危難時刻,向來在“大關節”處保持清醒頭腦的他需要再一次挺身而出。
而后來的歷史證明,葉劍英在毛主席離世后再一次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與陳云、華國鋒等人引領中國走向了新的方向,回到了正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