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最高領導人即將啟程訪華,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布魯塞爾方面卻率先遞交了一份充滿對中國指控的文件,關鍵是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這一項譴責中國稀土出口限制的決議。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還沒有動身,歐盟就給中國送上這樣一份“大禮”,到底意欲何為?馮德萊恩還能按照原計劃進行訪華嗎?
訪華之前給個“下馬威”
523票贊成,75票反對,歐洲議會用這樣壓倒性的票數,給一份譴責中國稀土出口限制的決議蓋了章。時間點選得妙到毫巔,恰恰卡在馮德萊恩動身之前。這明擺著是逼中國做選擇,要么接受歐盟的條件,要么訪華事宜可能要被耽擱。
這記耳光打過來,與其說是為了貿易,不如說是為了造勢。歐洲議員們似乎想用這種方式,提前在談判桌上擺滿自己的籌碼,告訴即將出發的主席:你的任務很重,必須強硬。這場戲的主角“稀土”,聽著陌生,卻早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神經系統”。
從新能源車的電池,到風力發電機的葉片;從手機芯片,到最尖端的武器雷達,都離不開它。它就像空氣,平時你感覺不到,一旦被掐斷,整個高科技產業就可能瞬間窒息。而中國手里握著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產能,更關鍵的是,還掌握著幾乎獨一份的全套提純加工技術。
這意味著,中國跺跺腳,歐洲的許多關鍵產業鏈就得跟著抖三抖。因此,自從今年中國開始加強稀土出口管控后,讓全球不少國家感受到了“窒息”的味道。甚至可以說,這一下正好戳在了歐洲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上。
誰在賊喊捉賊?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發難,中方的反應快得驚人,不到24小時,中國駐歐盟使團的回應就擺上了臺面,字字千鈞,直指對方是“徹頭徹尾的政治操弄”。歐洲的指責聽起來義正嚴詞:中國設置“人為壁壘”,還要求企業披露最終用戶,侵犯“商業機密”。
這種指控,稍微推敲一下,自己都站不住腳,中方的回應撕開了這層偽裝。首先,管理稀土出口,是為了國家安全,這是主權,天經地義,沒礙著任何國際貿易規則。因此,歐盟用這樣的說辭本身就是無理取鬧。
更猛的料還在后面,中方捅破了一層窗戶紙:最近發現,大量稀土正通過泰國、墨西哥這些“中轉站”,最終神不知鬼不覺地流進了美國軍工企業的口袋。這個細節一曝光,中國加強監管的理由,還需要再解釋嗎?一個負責任的國家,難道要眼睜睜看著自家的戰略資源,被用來制造對付自己的武器?
中方順手還把鏡子遞到了歐盟面前,當初,歐盟為了制裁俄羅斯,苦口婆心勸中國別賣給俄方芯片和無人機,理由是“軍民兩用”?,F在輪到自己了,就要求中國對同樣具有“軍民兩用”屬性的稀土大開綠燈。這套邏輯,自己說出來不覺得別扭嗎?這已經不是雙重標準了,這是把雙標直接寫在了臉上。
歐洲的心病,藏不住了
歐洲議會為何如此氣急敗壞?說白了,是心虛。這場看似主動出擊的背后,是一種藏不住的深層焦慮:在關鍵原材料上,歐盟的脖子被別人牢牢卡著,而且比他們自己承認的要脆弱得多。
其實,歐洲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好幾年前,歐盟就轟轟烈烈地搞了個《關鍵原材料法案》,目標宏大:到2030年,自己開采、自己加工、自己回收稀土,建立戰略儲備,徹底擺脫依賴。
口號喊得震天響,現實卻很骨感,這么長時間過去,歐洲本土的稀土項目,大多還停留在PPT上。要么是開采成本高到離譜,要么是環保管控嚴到寸步難行,再加上各地民眾的反對,技術也跟不上。
想靠這些“紙上項目”替代中國?短期內無異于天方夜譚。這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才催生了議會里那份不耐煩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決議。這種矛盾的心態,恰好暴露了他們在資源安全問題上的無力與焦躁。
耳邊吹風的,不止一個
掀開這盤棋的棋盤布,你會發現,下棋的不止中歐兩家,大洋彼岸的美國,總在恰當的時候遞上劇本。從“去風險”到“脫鉤”,華盛頓一直在歐洲耳邊吹風,鼓勵布魯塞爾走上一條與中國切割的道路。
馮德萊恩嘴上說著,“戰略脫鉤不符合歐盟利益”,但身體卻很誠實,歐盟的很多實際動作,總能看到美國劇本的影子。這種擰巴的“獨立自主”,連歐洲自己的企業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德國的汽車、法國的航空、意大利的機械,哪一個能和龐大的中國市場、完備的中國供應鏈一刀兩斷?真要是把經濟主導權拱手讓給美國,最后買單的,只能是歐洲自己。這一層利害關系,歐洲的政治精英們不是不懂,只是在巨大的外部壓力和內部焦慮下,動作難免變形。
馮德萊恩的訪華之旅,本該是一次彌合分歧、尋求合作的破冰之旅,現在卻被蒙上了濃重的陰影。歐洲議會幾乎是下了一道死命令,逼著她必須在稀土問題上向中國攤牌。這讓人不禁想起去年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那場風波至今還未平息。
結語
中國駐歐盟使團的回應聲明,結尾處用了一句重話:“我們堅決反對任何損害中國發展權利的企圖。”這不像警告,更像是一聲提醒,提醒歐洲,合作的窗口,正在一寸一寸地關上。中歐關系的航船將駛向何方,取決于舵手能不能看清現實的航道,而不是被一時的風浪和船外的噪音所迷惑。
風暴已起,但決定風向的,從來不是誰的嗓門更大,而是誰先管住自己的手,調平自己的心。中方做的任何決策都是有理有據的,但當下的歐盟還用十年前在WTO狀告中國的方法來抹黑中國,卻不知,十年的時間,世界的經濟格局,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不是嗎?
信息來源:
環球時報2025-07-11《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就歐洲議會通過涉華決議答記者問》
中國新聞網2025-07-11《中方回應歐洲議會涉華決議:停止在出口管制問題搞雙重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