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7月15日電 (楊英琦 阿琳娜)在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成功舉辦之際,“2025·中國—中亞人權發展論壇”15日在陜西西安舉行。來自中國和中亞國家有關部門官員、專家學者等60余人圍繞“文明多樣性、亞洲價值觀與全球人權治理”等議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進一步增進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人權領域的交流互鑒,助力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謝伏瞻在會上致辭時表示,實現人民充分享有人權是各國民眾孜孜追求的共同夢想,也是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他認為,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多樣文明無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中國和中亞國家擁有古老悠久的文明,在人權保障領域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應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15日,“2025·中國—中亞人權發展論壇”在陜西西安舉行。張遠 攝
“西安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視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烏茲別克斯坦國家人權中心第一副主任吉拉巴耶夫表示,烏茲別克斯坦同樣位于古絲綢之路上,在文化和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表示,烏中兩國在許多問題上始終保持一致的立場,兩國之間建立了多層次的國際互動體系,以及積極的人文交流。
“本次論壇匯聚眾多國際友人、專家學者,我們以此為契機,深化與中亞各國交流合作,積極開展人權知識普及、教育培訓,課題研究和國際交流等,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參與人權建設,積極為人權事業發展貢獻力量。”陜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孫大光說。
“人權的發展模式不應該只有一種,我們此次參加論壇,是為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使各國在人權領域擁有更好的發展。”吉爾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巴克特古洛夫認為,此次論壇的舉辦具有重要意義。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范九利表示,中國和中亞國家在人權問題上有著許多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和主張。中國和中亞國家雙方智庫、媒體、高校、社會組織應繼續廣泛開展交流合作,這對彼此增進理解、溝通心靈、深化互信、促進民心相通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中亞機制秘書長孫煒東表示,此次論壇,為參會各國的相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了一個交流人權發展理念、加強文明互鑒、共話中國中亞友好關系的重要平臺。中國和中亞國家智庫學者應秉持“中國—中亞精神”,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給參會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
據悉,此次論壇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謀人權事業發展”為主題,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主辦。(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