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的國家,卻高呼是中國人的血脈和后代,但實際追溯歷史,原來早在古時便十分親密了?
跨越兩千年的血脈紐帶
翻開吉爾吉斯斯坦的人口統計簿,2025年初的數據顯示:這個擁有728.2萬人口的國家,吉爾吉斯族占比高達77.8%。
更令人驚訝的是,約400萬吉爾吉斯人自稱是漢朝名將李陵的后裔,這相當于該國半數以上人口承載著華夏血脈的基因記憶。
這李陵又是誰?既然是西漢名將,而后又是如何和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有了關系?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八萬騎兵圍困。浴血八晝夜后,箭盡糧絕的將軍為保全殘部性命,忍辱投降。
不過這匈奴單于惜才,便將公主許配于他,封其為“右校王”,命其統領堅昆部落。當李陵得知漢武帝誅殺其全族的消息時,他面向東方長跪不起,歸鄉路斷,從此扎根異域。
唐貞觀年間,黠戛斯,也就是吉爾吉斯的古稱,該使團抵達長安。當唐太宗翻閱使者呈上的族譜時,發現這些“赤發綠瞳”族群中竟有黑發黑瞳的李陵后裔。
而2000多年過去到如今現代,根據民族學檢測顯示,現代吉爾吉斯人中約63%攜帶東亞特有染色體單倍群。
另外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吉爾吉斯十五部歸附清朝,清廷在其地設立“堅昆都督府”。在伊塞克湖畔的牧民帳篷里,至今仍能發現用絲綢包裹的漢字族譜,開篇往往寫著“隴西李氏”四個大字。
更不用說在地形上,吉爾吉斯斯坦東南部1100公里邊界線與中國新疆緊密相連。這片19.99萬平方公里的山地之國(相當于中國陜西省面積),90%領土在海拔1500米以上,天山雪水滋養著兩國人民。
且只要踏上吉爾吉斯斯坦的土地,華夏印記俯拾皆是。
在伊塞克湖碧波畔,療養的游客仍稱這片水域為“熱海”,這正源自唐代詩人岑參《熱海行》中“西頭熱海水如煮”的古老詩韻。
而這第三大城市托克馬克郊外的荒丘上,碎葉城遺址的石柱尤其顯眼,而經考證證實,這里正是詩仙李白的誕生地。
更鮮活的證據藏在牧民的帳篷里。人類學家發現,吉爾吉斯部落保留著“卡爾梅克”(蒙古)、“契丹”(中國)等源自漢語的稱謂。
當然了,邊界談判更顯兄弟情誼。1992年建交時,中方代表一句“我們是兄弟,有話好好說”,促成兩國和平解決全部邊界爭議。
而這種外交奇跡在當今世界寥寥無幾。甚至如今在吉國街頭,“中國制造”早已從稀罕物變成日用品,跨境電商讓當地人能隨時網購四川辣椒面、陜西肉夾饃......
黃金時代的合作交響
2024年吉爾吉斯斯坦經濟成績單令人矚目,GDP增速達9%,外貿總額160億美元,其中對華出口激增13%。
在楚河州的中資農場,滴灌技術讓棉花產量翻倍;奧什市的華為數據中心,正為該國數字化建設提供智慧大腦。
邊境貿易市場則更鮮活,中國商品占吉爾吉斯斯坦進口總額的60%,新疆商人用維吾爾語與柯爾克孜商人討價還價,兩種突厥語在算盤聲中水乳交融。
此外中國地質大學與新疆理工學院專家們規劃的跨境河流監測網絡,這項投資5000萬美元的項目將解決困擾吉國數十年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而在納倫河畔,中吉合資建設的水電站已開始澆筑壩體,建成后可滿足吉國40%用電需求。
教育領域同樣精彩。比什凱克、奧什、賈拉拉巴德的三所孔子學院里,3000多名吉爾吉斯孩子誦讀李白詩句。
另外在奧什國立大學的漢語課堂里,柯爾克孜族學生用陜西口音朗誦《將進酒》。
前總統阿卡耶夫曾動情表示:“我們和中國,血緣上是最親的。”不夸張地說,如今在吉爾吉斯國立大學,中文已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外語。
不過終究是兩千多年,雖然“隴西李氏”尤為顯眼,但也終是有人質疑。
2020年某基因研究稱:吉爾吉斯人63%屬R-1A印歐人種,與漢族O系基因差異顯著。
但人類學家指出,李陵部眾僅占古代黠戛斯小部分,經歷匈奴、突厥、蒙古等多次民族融合,基因稀釋實屬必然。
但終是不影響吉爾吉斯斯坦“友好”中國,可以說,“李陵后代”更多是文化認同符號,如同美籍華人珍視黃帝祭典。
不然這前駐華大使巴克特古洛夫也不會說,當吉爾吉斯孩子聽祖輩講述李陵故事時,他們理解了中國為何是“兄長之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