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淮阜樞紐北側閘順利通過通水驗收,這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五座改擴建樞紐首個通過通水驗收的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提高防洪標準,為治理淮河再添助力。
半個多世紀以來,淮安興水惠民的腳步從未停歇,從上世紀百萬民工在嚴寒中用血肉之軀鑿出的蘇北灌溉總渠,到如今機器轟鳴中沖刺世界級水上立交的淮安樞紐,淮安的水利史詩訴說著與淮河洪患抗爭的堅韌,以及守護安瀾、澤被后世的世代傳承。
一段留言 牽引時代記憶
“小時候老家年年夏天積澇嚴重,基本上只能天天光腳光腿上學出門。”淮安網友的回憶引發眾多共鳴,“爺爺、父親小時候,家家戶戶出人去挑河泥,吃住都在河堤上”。
“扒河”,也稱“上河工”,是人們對治理疏通河道的俗稱。為什么要“扒河”?淮安地處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點,是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800多年前,黃河奪淮入海,徹底改變了淮河流域的命運,淮河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水患成為沿淮人民世世代代的噩夢。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嚴重水災,4300余萬畝土地被淹,1300多萬人受災。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淮安成為治淮主戰場。
水患之苦深深刻在淮安人的集體記憶中。網友回憶:“小時候老家年年夏天積澇嚴重,基本上只能天天光腳光腿上學出門。”這種經歷,成為幾代淮安人共同的童年印記。上世紀90年代前,每當冬季農閑,蘇北農村便響起“太陽一出紅彤彤,隊長叫我上河工”的民謠。在基本沒有施工機械的年代,男女老少齊上陣,依靠最原始的工具與自然抗爭。家家戶戶扛著鐵鍬扁擔,步行幾十里到工地,在寒風中一鏟一鏟清理河道淤泥,一擔一擔加高加固河堤。他們的腳板踩過冰冷的淤泥,肩膀磨破結痂,卻為淮安水利工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六塘河地下涵洞建設現場,曾聚集了成千上萬的民工。“站在下游閘口大堤上眺望對岸,眼前仿佛出現成千上萬的民工如螞蟻一樣在筑巢圍堰;耳畔似乎回響起嘹亮的打夯號子聲”,這些工程背后,是無數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出。
水利工程 筑起人民幸福堤
1951年11月,蘇北灌溉總渠破土動工。這條設計全長168公里的人工河道,將從洪澤湖東側的高良澗開始,經淮安、阜寧、射陽,直通濱海的扁擔港入海。
彼時的中國,人力物力財力極度匱乏。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使工地急需的機械設備無法進口。面對重重困難,中共蘇北區委發出“蘇北治淮總動員令”,118.9萬民工從四面八方匯聚工地,一場依靠人民力量的治水戰役打響了。
八十多歲的治淮參與者佘明龍回憶當年:“我們就把20斤大米灌進褲子里面,把兩個褲腳扎緊了,就把褲子朝頸項上一套,帶著行李步行40里到了總隊部”。那一年,他只有16歲。
工地上,民工們住在蘆柴和茅草搭建的簡易棚里,睡在冰冷的地上,“所有的御寒設備就是靠上身一件棉襖,下身一條棉褲”。寒冬臘月里,他們采用“分層推進循環開挖法”——四人一組輪番下挖,在冰凍的土地上開鑿出希望的河道。僅用80多個晴天,蘇北人民完成了7260萬立方米的土方任務——足夠填滿5個西湖。1952年4月,蘇北灌溉總渠全線貫通,結束了淮河700年無入海通道的歷史。
1991年,江淮流域再遭特大洪水襲擊,蘇北里下河地區損失慘重。當年11月,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將淮河入海水道列為19項骨干工程的重中之重。
1999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全面開工。與半個世紀前的人海戰術不同,這次施工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工程采用“開挖深泓,泓灘結合”方案和“高低分排,清污分流”布局,在蘇北灌溉總渠北側并行開挖163.5公里的入海通道。2003年6月主體工程提前完成,通水僅6天,淮河流域突發1954年以來最大洪水,7月4日入海水道二河新閘開閘行洪,歷經33天緊急泄洪,43.8億立方米洪水安然入海,避免了洪澤湖周邊滯洪區30萬人轉移。2007年7月,入海水道再次行洪22天,下泄洪水36億立方米。
2022年7月,總投資560億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作為國務院進一步治淮38項中最大防洪單體項目,該工程建成后,洪澤湖防洪標準將從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為淮河流域安瀾再添堅實保障。
治淮參與者佘明龍。圖片來源/江蘇新聞
智能化與人民力量接力守護
作為國務院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樞紐段總投資約17億元人民幣,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淮河行地,運河經天,來往船只凌空而行,這樣的奇觀正是水上立交的神奇之處,人們像修橋一樣在空中修建了長125米、寬80米的混凝土渡槽。
該工程采用“上槽下洞”立體結構設計,建成后將成為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前期設計中通過建立數字模型,全面分析研判施工能力、施工組織、技術節點,合理制定工期安排,有力支撐智慧工地建設。此外,工程設計團隊還采用“落底式截滲墻整體圍封截水技術”,一舉攻克軟土地基上最深地下連續墻的設計施工難題,為工程穿上“防水鎧甲”,展現出卓越的技術實力。
在繁忙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施工現場,淮安樞紐項目部副總工程師丁竹青說:“這里正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關鍵節點工程,二期工程預計將原先的15孔涵洞增加至45孔,設計流量由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相當于把‘兩車道’拓寬至‘六車道’,大大提升泄洪能力,船舶在空中運河里航行的距離也將是現在的3倍,那景象更加震撼。”
烈日下,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樞紐工程施工現場機聲轟鳴、車輛穿梭、土方開挖、鋼筋焊接、混凝土澆筑……一片忙碌景象。工程建設者們冒高溫、頂烈日,“扒河”號子似乎還回響在耳畔,鏗鏘有力地激勵著工人們在2026年汛前完成淮安樞紐主體工程建成,使其具備泄洪條件。
高溫天氣的考驗無法打敗淮安人的堅持,這是一種傳承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在70.8公里的淮安城市堤防上,萬仕華已守護了幾十個春秋,同事們習慣稱他“老萬”,就像當年稱呼他父親一樣。老萬的父親在水利系統工作了幾十年,曾被授予“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上堤,看父親巡堤護堤、在泵房里揮灑汗水。”家庭的影響令老萬從小就對這條長堤、這片碧水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如今五十多歲的他,依然保持著職業敏感。一次巡查中,他發現一輛渣土車行跡可疑,硬是騎自行車跟蹤數公里,確保堤防安全。
夜幕降臨,守護者的身影仍在矗立,監測人員手中的采樣瓶里,湖水在夕陽下泛著清澈的光澤。七十公里外的淮安樞紐工地,探照燈劃破夜空,工人們正在為最后一塊閘室底板澆筑做準備工作,混凝土攪拌車的轟鳴聲在夏夜中傳得很遠。
二河樞紐工程Ⅰ標段建設現場。圖片來源/中國水利報
從束水攻沙到水上立交,從萬人扒河到智能化建設,一鍬一鏟,車推人擔,蘇北平原上,人民用肩膀挑起了淮河安瀾的夢想,流淌在淮安人血脈中的治水精神,從未因時光流逝或工具更迭而褪色。它化作“老萬”們日復一日的堅守,化作建設者高溫下的奮戰,更融入每一座堤壩、每一道閘門中,在這片飽經滄桑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晝夜不停,生生不息。
文/袁昕
資料來源:淮安日報、江蘇省水利廳、中國水利報、江蘇新聞、淮河水利、新華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