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學的廣闊領域中,許多傳奇故事承載著人類智慧與勇氣的結晶。從巴拿馬運河的驚人建設,到胡佛水壩的宏偉構造,再到英吉利海峽隧道跨越國界的壯舉,每一個工程奇跡背后都凝聚了無數工程師與工人的辛勤付出與創造力。
《再造世界:工程師的冒險》,[美]亨利·波卓斯基 著,朱軒慧 王曉宇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再造世界:工程師的冒險》講述了19個工程學領域的傳奇故事,例如英吉利海峽下的隧道、金門大橋、胡佛水壩、1858年鋪設的大西洋電纜、“大東方號”輪船的首次下水等。作者從大量歷史記錄里打撈起豐富的故事細節,近距離展示了工程師是如何工作的,使讀者得以窺見抵達成功之前所歷經的各種挫敗和曲折。
>>內文選讀:
巴拿馬運河的工程奇跡
巴拿馬運河被稱為“人類從自然手中拿走的最大的自由”以及“一項無與倫比的工程成就”。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評價,如果沒有經濟和政治上的籌謀以及關鍵人物的決心和奉獻,人類就不可能取得這一成就。這些關鍵人物很多都是這一偉大項目的工程師。1904年,美國人啟動了這一令人緊張的項目,約翰·芬德利·華萊士擔任總工程師,他在中西部鐵路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首席衛生官是威廉·克勞福德·戈加斯,他在消滅古巴的黃熱病和瘧疾方面取得過巨大的成功。但是他們倆都受到位于華盛頓的七人委員會的指揮,委員會則在戰爭部部長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的監督下對項目運行進行指導。華萊士后來終于說服塔夫脫對委員會進行重組,但不久后兩人發生了爭執,塔夫脫要求華萊士引咎辭職。
三天之內,著名的鐵路工程師約翰·弗蘭克·史蒂文斯同意成為華萊士的繼任者。在同意繼任之前,他開出條件,要求不受繁雜公務流程的約束,并有權決定任何與運河相關的事宜。這些條件都得到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批準。不僅如此,他只答應,在“確定的成功或失敗來臨”之前,會擔任運河項目的總工程師。一到達巴拿馬,史蒂文斯就發現工程中存在缺乏組織性和主動性的問題,并很快開始扭轉局面。盡管運河已經斷斷續續修建了25年,但是由于當時還沒有最終定下所有的設計方案,因此只能算是今人所說的“捷徑”型的項目。其中最突出的海平面運河和船閘運河方案的爭論還沒有結果。1905年,羅斯福批準組建了咨詢工程師委員會,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在史蒂文斯有力的推動下,工程師們終于決定:修建一條船閘運河。
修建巴拿馬運河
這次采用的方案與1879年巴黎會議上戈丹·德·萊皮奈提出但被忽略的方案非常相似。萊皮奈是少數幾個在美洲熱帶地區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法國工程師。他的方案是在查格雷斯河上修筑大壩,由此形成一個高出海平面約80英尺的巨型人造湖泊。船只將通過船閘從大西洋被抬升至湖泊,再從這里駛向大陸分水嶺,也就是挖掘任務量最大的地方。隨后船只通過一條堤壩高峻的水道駛向另一串船閘,經由這些船閘最終下降并駛入太平洋。如果巴黎會議通過了這一方案,德·萊塞普和法國可能已經成功地完成了運河的修建。萊皮奈的方案不僅將挖掘量減到了最少,還提供了一種控制查格雷斯河洪水的方案,利用重力而不是水泵為船閘補給和排放活水。
巴拿馬運河的船閘
隨著運河設計方案的最終確定以及史蒂文斯的到位履職,工程很快有了明顯的進展。運河委員會的官方攝影師歐內斯特·哈倫和其他來訪的記者們系統地記錄了運河建造的整個過程。事實上,這條運河相關的報道是受益于19世紀后期照相制版印刷技術發展的最早的重要報道之一。這一技術免除了在印刷之前把照片轉化成線條畫的繁雜工序。因此,美國人進行工程建設時期大量的新聞報道、雜志文章和圖書都配上了豐富的插圖。
在這個體量巨大的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畫面和最艱苦的工作是庫萊布拉河道處的挖掘。建立清除土石的有效系統尤為關鍵,史蒂文斯在設計方案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做出了果斷而明智的決定。1906年末,羅斯福參觀了巴拿馬,成為第一位在任期內離開美國的總統。他不知疲倦地參觀了運河工程的施工現場,參加了攝影師在蒸汽鏟車駕駛室里拍攝到的官方宴會的一切活動。返回華盛頓后不久,羅斯福又任命了一個新的委員會。他任命史蒂文斯為主席和總工程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