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財政部公布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補助資金2024年績效評價結果,蕪湖成為全國第二批25個海綿示范城市中僅有的6個A級評價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海綿示范城市中唯一一個A級評價城市。這也標志著蕪湖海綿三年示范城市建設順利收官,取得圓滿結果。面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全國卷”,蕪湖做對了什么,哪些答案有自己的創見?記者日前對市海綿辦進行了采訪。
頂層設計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龍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作,其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利、環保等多個領域,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蕪湖不僅在全省率先完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修編工作,還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等20余項體制機制文件和《海綿城市建設設計規范》等12項地方標準,形成了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管理的全鏈條標準體系。隨著《蕪湖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蕪湖將海綿城市建設從“經驗式推進”轉變為“制度化實施”,在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層面把海綿城市建設內化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特別是“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早在2008年,將防洪墻隱藏在城市景觀之中的蕪湖十里江灣公園就已獲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17年后,隨著海綿城市示范建設日益深入,蕪湖市進一步深化了“城市更新+海綿”的改造思路,將消除積水點、改善水系及周邊環境、提升綠化景觀品質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實現韌性城市與美麗、宜居城市一體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人居環境的期盼。如今,位于十里江灣公園兩江交匯之地的臨江橋經過海綿化改造,將路面雨水引入米市廣場內生物滯留帶和景觀水體中,不僅最大限度提升了蓄水、凈化功能,也賦予蕪湖十景之一的“雙江塔影”新的時代氣質和發展內涵。
據市海綿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三年示范建設,蕪湖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大量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智慧賦能增強排澇應急能力,建立可實時監測主城區雨水管網及河道水系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城市排澇智慧管理系統;政企協同創新污水治理模式,與三峽集團合作建設總投資約百億元的7個污水系統提質增效項目,開創形成了“一城一主體、廠網一體化”的“蕪湖模式”;牽頭編制全國首個融入海綿定額的省級水環境治理計價標準定額體系,扶持帶動海綿產業發展,形成以海螺型材、新興鑄管為龍頭的本土海綿產業企業64家,年產值突破1億元。
近年來,蕪湖先后獲評“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和“中國美麗城市典范”等稱號。隨著三年示范建設收官,蕪湖市也將持續做好海綿城市建設的后半篇文章,在新區開發建設和推進城市更新改造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規定動作”,并推動海綿特色片區謀劃建設的“自選動作”,確保海綿城市成為城市建設核心“標配”。依江而生、因水而興的蕪湖,由此生長出了一副海納百川、綿潤萬物的城市肌體,展開了一幅江河安瀾、人水和諧的幸福畫卷。(趙云濤 張永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