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田華、王心剛、張良、陶玉玲、肖桂云、潘虹、宋曉英、陳道明等8位電影藝術家的回信,在文藝界引發熱烈反響。
宋曉英作為8位藝術家中的一位,收到總書記的回信之后,特別激動。在接受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采訪時,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從影50余年來,如何扎根生活沃土創作文藝精品的故事。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我內心十分激動,久久不能平靜。
我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站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高度,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和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
總書記的回信文字簡短、語言樸實,蘊含深刻道理。回信的每一句話都如暖流般觸動我的心靈。既有鼓勵也不乏鞭策,字里行間的真誠囑托,令我銘記于心。
我從事藝術工作50余年來,始終未曾停歇。作為行業“老兵”,我要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全力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將畢生精力投入祖國的電影事業,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幾十年的從影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扎根生活沃土”并非空話,而是經過長期實踐驗證的真理。
1971年,我進入了吉林省吉劇團工作,進入團里之后的專業訓練是從壓腿開始的,當時疼痛難忍,淚水常常打濕衣裳,但是我咬牙堅持了下來,最終能夠完成像“朝天蹬”這樣具有一定難度的動作。197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重拍《平原游擊隊》,在全國挑選飾演翠屏的演員。當時恰逢吉林省各劇團在長春參加會演,我做節目主持人,《平原游擊隊》的副導演在看了這場演出后,就到后臺找到了我,讓我第二天到長影去試妝,就這樣,開始了我的電影藝術生涯,我從此走進了“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制片廠。
為演好翠屏這一角色,導演帶領全體演員專程前往河北冉莊體驗生活,聽老人們講述當年的抗戰故事,并深入到當年遺留下來的歷史遺址——讓人震撼的地下通道里去體驗抗戰中的軍民生活。我們一行人鉆進地道,里邊掛滿了一串串小燈泡,通道狹窄,高度低矮,導演要求把燈全部關閉,讓我們體會伸手不見五指的地道是什么感覺,那種漆黑的感覺讓人心驚肉跳。我體驗到了當年軍民在地道里的艱辛,同時,也感受到四通八達的地道,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勇敢和智慧。我們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生活了近半個月,離開冉莊時大家依依不舍,對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內心增添了力量,我了解了那個可歌可泣的抗戰年代,也帶著這些經歷和感悟,走進了我第一個角色——翠屏。1975年,《平原游擊隊》正式上映,翠屏這個角色獲得了老百姓好評,當我自己看到電影中的翠屏時,鼻子酸酸的,心里甜甜的。
宋曉英(前排右一)《刑場上的婚禮》劇照。圖片來源:中國吉林網
從影50多年來,我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金光大道》中的錢彩鳳、《燭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師王雙鈴、《刑場上的婚禮》中的烈士陳鐵軍、《大愛如天》中的婦產醫學開拓者林巧稚,以及電視劇《海棠依舊》中的蔡暢等。每塑造一個角色,都讓我對藝術與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飾演這些優秀女性角色,要求演員自身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崇德尚藝”,正是對文藝工作者的根本要求,需要我們文藝工作者用一生去踐行。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演員的專業能力源于生活。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塑造出鮮活的藝術形象,才能創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留得住、傳得開的藝術精品。我們飾演農民就要走到田間地頭去勞作,感受泥土氣息;我們飾演工人就要走進車間,感受機器運作的溫度。當19歲的我進入長春電影制片廠時,便堅定了這一認知:脫離生活的角色如同無根之樹,永遠難以立住腳。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電影事業和文藝工作者的關懷,讓我備受鼓舞、倍加感動。文藝工作者來自人民,我們的藝術創作也應回饋給人民,我們創作作品要想成為精品,首先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未來,我將把對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的學習與感悟融入創作實踐,繼續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專注于演藝事業,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貢獻力量。
作者:宋曉英(口述)
采訪整理:楊雪
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