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國民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中國經濟表現超出預期”“實現強勁增長”“面對全球挑戰,中國經濟韌性閃耀”……在國際媒體的報道中,中國以制造業的實力、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出口行業的亮眼表現等抵御住了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及其他不確定因素帶來的挑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成為中國上半年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
15日,上海的一塊大屏顯示中國上半年GDP相關數據 視覺中國
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二季度增長5.2%。從環比看,二季度GDP增長1.1%。盛來運表示,總的來看,上半年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發力顯效,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下階段,要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外媒報道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時,“韌性”一詞頻繁出現。“中國經濟展現驚人韌性。”德國IT BOLTWISE新聞網15日這樣稱。英國廣播公司(BBC)15日說,中國經濟實現超預期增長。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者顧清揚表示,中國經濟具有“高度韌性”。
路透社15日稱,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5.2%,略高于路透社調查中分析師預期的5.1%增長。中國出口恢復了一些勢頭,進口也出現反彈。北京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支出和消費者補貼,同時穩步放松貨幣政策。金融服務公司AMP首席經濟學家奧利佛說,總體而言,中國二季度經濟表現不錯,足以讓其GDP增長保持在5%目標水平左右。從政策角度來看,中國政府將繼續采取適度的措施,以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有分析稱,觀察宏觀經濟有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四大指標。5.3%的GDP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個百分點,穩中有升;上半年的月度調查失業率基本在5.0%-5.4%區間波動,保持平穩;物價低位運行,其中6月份核心CPI已經回升到0.7%;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貨物貿易進出口創同期新高,外匯儲備維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
德新社15日稱,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地區執行董事馬銘博表示,“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保持溫和增長,這受到了在華德國企業的積極評價”。美國《紐約時報》15日稱,鑒于中國經濟產出強勁,一些分析機構已開始上調對其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
中國經濟產出強勁,圖為人民幣 資料圖
消費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路透社引述香港L&G資產管理公司亞洲投資策略主管貝尼特的話稱,中國工業生產的數據“出乎意料的好”。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對中國經濟而言,好消息是,在工業顯著增長的同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荷蘭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表示,這一數據代表中國向價值鏈上游轉型過程中一直表現出色。“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引領工業增長,機器人技術、新能源汽車、設備制造等領域取得顯著成績。”英國《金融時報》引述分析人士的話稱。
據介紹,中國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16.8%和31.2%。“從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到內需,尤其是消費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盛來運表示。
財信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未來,出口可能面臨外部不利影響加深帶來的負面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更好地發揮內需特別是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他認為,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未來提升空間廣闊。伍超明形容,消費作為經濟大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一端連著民生福祉與預期,另一端連著企業投資與利潤,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總開關。
外媒:中國制造業與出口行業展現實力
法新社15日稱,中國第二季度的GDP增長也受到強勁出口的推動。美國《華爾街日報》說,在GDP數據發布的前一天,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貿易進出口數據,結果好于預期,凸顯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及出口行業的實力。新加坡《聯合早報》15日稱,從地區分布來看,中國目前主要出口到歐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顯示出口多元化成效顯著。
從進出口創歷史同期新高,到上半年GDP增速“超預期”,中方接連公布的經濟數據令外界贊嘆,同時也引發外媒的一番“對比”。德國電視一臺15日稱,根據研究機構Prognos最近的分析,中國工業出口目前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6%。相比之下,德國僅為8%。在機械工程、電子和光學等領域,中國已超越德國。中國企業成功耕耘于全球市場。
《紐約時報》15日稱,如今,中國正強勢進軍美國長期居于壟斷地位的創新領域:航空、人工智能、微處理器、機器人、生物技術與制藥、量子計算……中國的技術愿景已在非洲、拉美、東南亞等地區重塑市場格局。隨著美國退守“讓美國再次偉大”,中國的影響力預計將進一步增長。中國構建起一套高效靈活的創新生態系統。一份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3年,中國在64項關鍵技術中領先美國57項,美國領先的只有7項。
中國和美國國旗 資料圖
【環球時報駐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 青木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尹野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