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太原市濱河自行車道上,一輛輛自行車穿梭其間,車燈連成流動的光帶,與汾河公園的美景交相輝映。
隨著太原夜騎熱潮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騎行隊伍。然而,自身技術不過硬、自行車安全不過關、夜間光線條件差、路況復雜等因素也暗藏安全隱患,這些該如何應對呢?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為廣大市民探路并且讓專業人士給出騎行意見。
汾河兩岸 夜騎者的“黃金走廊”
太原市濱河自行車道沿汾河東、西兩側設置,北起上蘭汾河漫水橋,南至迎賓橋以南2公里處,東西全長75公里(道路67公里、高架橋8公里),自行車道凈寬5米,面層采用環保、耐磨、鮮艷、防水的彩色陶瓷顆粒,兩側各設2米綠化帶。這里設計時速控制在15公里以內,設置出入口30余個,兩層觀景平臺5個,一層休憩平臺6個,助力推行系統52套,東西兩岸共布置路燈877盞。為方便廣大市民前來體驗,還專門優選了4段停車便利、高低錯落、綠化景觀俱佳地。
南內環橋至躋汾橋路段,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處應急呼叫裝置,沿途還有志愿者服務點、休閑座椅等設施,隨時為騎行者提供幫助。
“以前晚上想騎車鍛煉,總擔心路上車多不安全。現在的自行車道又平又寬敞,晚上燈光也亮,一家人騎車特別放心。”正在陪孩子騎行的市民張女士說,她每周都會帶孩子來一次,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欣賞汾河夜景。
通過連日觀察,記者發現,每天晚上7點到10點是汾河景區自行車道最熱鬧的時候,有組隊的愛好者,有帶孩子的家長,有騎行回家的上班族,有鍛煉身體的市民,還有不少外地游客。家住太原市小店區的騎行愛好者王先生說,他堅持夜騎已有兩年,見證了汾河兩岸騎行熱度的攀升。
在長風街某互聯網公司上班的王強,手機里存著一條“黃金夜騎路線”:從公司樓下騎共享單車出發,沿長治路向北轉入濱河東路輔道,途經南內環橋、迎澤大橋,最終抵達勝利橋北側的汾河晚渡景區,全程15公里。“以前加班到晚上9點,開車回家堵在南內環橋能把人逼瘋,現在下班騎車回家,晚風一吹,神清氣爽,運動的同時還可以將一天的‘班味兒’一掃而光。”他笑著晃了晃車把上的夜光掛墜說。
這條路線的妙處,在于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城市到自然”的切換。穿過車流密集的商業區后,濱河東路的自行車道突然開闊起來,右側是呼嘯而過的汽車,左側是漸暗的汾河水,遠處跨河大橋的燈光亮起,整個太原都彌漫著浪漫的氣息。王強說,最治愈的是經過躋汾橋時,橋體的藍色燈帶會在水面投下倒影,車輪碾過橋面的震動聲與晚風穿過橋洞的呼嘯聲交織。
在五一路一所醫院工作的護士喬晨,加入了“下班騎行群”。群里20多人都是醫院同事,約定每周三、五下班后一起騎行。“我們帶的裝備很全,車把上綁著保溫箱,里面放著冰袋和葡萄糖水,誰體力不支隨時能補充能量。”她指了指隊伍末尾的男同事,“他車后座綁著急救包,上次有個騎友低血糖暈倒,多虧他處理及時。”
68歲的退休工人范正民,車筐里總放著一袋蔬菜,他說每天傍晚都會在路邊買好第二天的食材。“比超市便宜多了,晚上的菜都處理打折,2塊錢就能買3把油菜。溜達的時候順便干點正事兒,免得讓老伴叨叨。其實每天騎騎車子,連失眠都好了不少。”
夜騎在路 安全第一
“夜間騎行,‘被看見’比‘看見’更重要。”騎行多年的資深愛好者石先生說。他向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展示自己的“安全套裝”:車把中央裝著LED前燈,能照亮前方50米的碎石和水洼;車尾綁著太陽能爆閃紅燈,陰天也能持續閃爍8小時;手腕和腳踝上的反光環,在車燈照射下會發出刺眼的白光。
他特別提醒,夜間騎行如果喜歡穿深色衣服,務必在背包上掛塊反光板。因為汾河景區部分路段有柳樹遮光,普通車燈照過去,深色衣物會像“隱形衣”。若選擇騎共享單車,要先檢查車子各項功能是否完好。“聽到身后有人鳴笛,別猛打方向。”石先生說。夜間視線受限,若騎行者突然變道,很容易被追尾。正確做法是減速靠邊,用左手向后示意,確認安全后再移動。有些粗心騎友沒檢查車燈電量就貿然夜騎,有時候剛剛騎了一小會兒,車燈沒電了,這樣非常危險。總之,出發前必須準備好,不能著急一時。夏季的太原經常有雨,道路地面潮濕,盡可能避免夜騎,真想騎,要注意車速,不宜過快,容易側滑。夜晚蚊蟲相對較多,應戴好防護用具,魔術巾可以多帶兩條。
資深騎友總結出“三優先”原則:優先選有隔離欄的專用自行車道(如汾河景區南北兩岸),這類道路能避開機動車干擾;優先走路燈密集的主路輔道(如迎澤大街、長風街),避免穿小巷抄近路,以防有突發狀況;優先結伴走熟悉路線,若嘗試新路線,可提前用導航軟件查看“夜間實景”,確認道路適合騎行。
另外,太原夜間溫差大,騎行半小時后容易出汗,若在汾河景區休息,別坐在風口處。有騎友遇到過突然受涼引發腸痙攣的案例。建議隨身帶件輕便防風衣,停車就披上。
為保障夜騎愛好者的安全,太原市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交警部門加強了對夜間自行車道的巡邏管理,嚴查機動車占用非機動車道等違法行為;城市管理部門對主要路段的路燈進行了檢修和維護,確保照明充足。此外,汾河景區還在自行車道沿線增設了應急呼叫設備。
為規范自行車道使用,太原市汾管委專門發布《太原市濱河自行車道管理公告(試行)》,明確濱河自行車道僅服務于非助力自行車騎行,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禁止駛入;車道實行右側通行,不得逆向行駛,騎行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騎行者須年滿12周歲以上,如未滿18歲須有成年人陪同。
選擇自行車 適合自己的最重要
自行車不僅是通勤工具,更是健身、休閑的熱門選擇。面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車型,消費者該如何挑選?“選對車,對騎行者尤為重要,關鍵部件看性能。”太原一家知名自行車品牌的店主王老板說。
車架是自行車的骨架,其材質和尺寸直接影響騎行感受。鋁合金車架重量輕、價格適中,適合大多數騎行者;碳纖維車架更輕便且減震性好,但價格較高,適合專業進階者。車架尺寸需與身高匹配,身高150cm至165cm的可選26寸車架,165cm至180cm的適合27.5寸車架,180cm以上可考慮29寸車架,確保騎行時身體舒展、發力順暢。
鏈條和齒輪的質量決定了騎行的省力程度。通勤休閑騎行,8-10速變速系統足夠滿足需求;若常騎行陡坡或復雜路段,建議選擇11-12速變速系統,能更精準地適配不同路況,減少體力消耗。購買時要檢查鏈條是否順滑,換擋是否靈敏,避免出現卡頓、跳擋等問題。
輪組的剛性和穩定性很重要,優質輪組在高速騎行和過彎時能保持穩定,減少晃動。輪胎的選擇需結合路況,城市道路可選光頭胎,滾動阻力小,騎行更輕快;山地路段則要選齒胎,增強抓地力。同時,要注意輪胎的耐磨性和防爆性能,定期檢查胎壓,避免因胎壓過高或過低導致爆胎。
“售后很關鍵。”某自行車店的銷售人員說,正規門店的保修服務、調試維護能延長自行車壽命。消費者應選擇有資質的商家,避免購買“三無產品”,同時保留購買憑證。
此外,試騎體驗必不可少。市場上自行車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業內人士建議,普通通勤者選擇2000元以內的中端車型即可,適合自己的最重要。專業騎行者可以根據預算升級配置。但需要注意的是,價格并非唯一標準,性價比更重要。
總之,選擇自行車要以自身需求為出發點,綜合考量騎行場景、個人身體條件和關鍵部件性能,才能挑到最適合自己的“座駕”,讓每一次騎行都安全又暢快。
來源:山西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