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騎行運動來鍛煉身體、減壓、社交,自行車早已從單純的代步場景拓展為多元應用場景。作為全國知名的自行車生產基地,河北省邢臺市不止步于銷售產品,正謀劃建設“自行車之城”,逐步完善騎行基礎設施,讓制造業與賽事活動聯動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來邢臺,赴一場說走就走的騎行
位于邢臺主城區的七里河北岸有一條長20公里的健身綠道。有著8年騎行經驗的騎友趙偉說:“車輪下的這條路,路面平坦,沒有明顯的坡度,騎起來非常舒服。”
今年以來,邢臺市以建設“自行車之城”為目標,著力打造“紅川綠谷、騎行太行”“泉城騎行”特色品牌。在“泉城騎行”小程序中,里面有50余條適合騎行的旅游線路,邢臺當地的山水美景、田園風光、產業集群,均在這些縱橫交錯、主題鮮明的騎行線路中。
在邢臺市信都區抗大路百余名騎友展開騎行競技比賽
如抗大路騎行線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歷史為脈絡,在沿途設置歷史事件解說牌,使騎行者沉浸式感受紅色精神;內丘縣環扁鵲湖賽道開發“騎行+健康”模式,配套中醫理療驛站和草藥香囊DIY工坊,將騎行運動轉化為康養旅游載體;任澤區“學一套拳游一座城”騎行線路,串聯13個太極拳主題游園……
數據顯示,參與騎行項目的游客重游率達35%,遠超傳統觀光游客。
邢臺市體育局副局長郭慶波介紹,每條騎行賽道都依托地形精心設計,既考慮了騎行的安全性,又充分展現了當地的自然人文特色,通過差異化定位和特色化打造,實現了大眾騎行與專業賽事、休閑康養與文化旅游的有機融合。
邢臺宏途單車俱樂部總經理、邢臺市自行車運動協會秘書長王振平介紹,自2008年成立以來,宏途單車俱樂部累計注冊會員已超3萬人,僅今年前5個月,就新增會員3000余人,其中35歲以下年輕人占比高達80%,不少家庭更是全家加入。這反映了當下人們在健康觀念、消費模式、社交形態等方面的新變化。
延鏈、補鏈、強鏈,自行車競速新賽道
打造“自行車之城”,邢臺有著堅實的產業基礎。自行車產業在邢臺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是該市的優勢產業,主要分布在廣宗縣、平鄉縣。目前,邢臺共有整車生產企業4500多家,年生產自行車2000萬輛、兒童自行車8000萬輛。
近年來,中高端運動自行車消費大幅增長,看準行業新機遇,自行車企業紛紛轉型。
在廣宗縣河北天王自行車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展陳著各式車型100多款,中心位置的一款碳纖維的公路自行車尤為顯眼。“高剛度、低重量,這款車市場售價19999元,每年出口5萬臺。”副總經理王慶旺介紹,公司整車年銷售量180多萬臺,其中成人自行車126萬臺,成人自行車中的20%為賽車,主要出口北美、歐洲等高端市場。
進軍中高端市場,需要在產業鏈上發力,逐步延鏈、補鏈、強鏈。今年以來,廣宗、平鄉兩縣加強溝通合作、錯位發展,緊盯頭部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實施產業鏈提升行動。
“我們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編制了自行車產業鏈圖譜,按照缺啥補啥原則,今年力爭招引超億元自行車(童車)項目15個以上,特別是針對產業鏈短板弱項,瞄準產業鏈中高端產品,重點引進剎車器、模具、鋰電池等制造項目,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推動自行車加速向中高端市場邁進。”廣宗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夏福健表示。
產賽引領,城市與賽事雙向互動
5月18日,在內丘縣扁鵲湖畔,河北省青少年公路自行車冠軍賽舉行,來自全省的12支隊伍、207名青少年選手縱情馳騁;同一天,任澤區“東籬杯”京津冀自行車挑戰賽吸引600名騎行愛好者參與;5月2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58名騎手在信都區參加河北省“天王杯”抗大路公路自行車大獎賽……
城市是賽事的“賽場”,賽事也是城市最好的“秀場”。半月談記者從邢臺市“自行車之城”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獲悉,該市正在謀劃出臺《邢臺市自行車產業發展規劃》,擬打造多項國家級品牌賽事和省級特色賽事,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競爭力的自行車品牌,推動賽事、產業、文旅等多維融合發展。
河北省青少年公路自行車冠軍賽賽事期間,內丘縣發放了總價值100萬元的“食宿優惠卡”,全縣景區免費開放;廣宗縣創新“賽場即景區”模式,在油蟠桃產業研討會等活動中設置騎行游園、兒童滑步車等聯動賽事,吸引游客10萬余人次……
以賽事催生“騎行經濟生態圈”。賽事吸引龐大騎行人群,刺激運動自行車、裝備、周邊產品及本地旅游、餐飲、住宿等消費,形成“賽事經濟”的綜合效應。
信都區以“邢襄小鎮”為載體,規劃自行車小鎮,正在建設集文化展館、泵道賽道、主題餐飲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引入高端自行車品牌體驗店,開發騎行服、徽章等地域文創產品。據統計,騎行游客日均消費為普通游客的2.3倍,其中裝備購置、康養服務等衍生消費占比超60%。
邢臺經濟開發區正在加快打造高端自行車賽車產業“園中園”。達力斯電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布局自行車全產業鏈,探索“產業+賽事+旅游”融合發展模式。董事長王慶雷介紹,目前他們正以技術創新為引擎,設立自行車技術研發中心、新材料實驗室、智能騎行裝備孵化基地等,重點突破智能輔助騎行系統開發、碳纖維車架3D打印等關鍵技術;同時打造自行車主題博物館、自行車文化街區、5公里空中專業賽道走廊,實現文化體驗與競技賽事的深度融合。
黃驊市融媒體中心
來源 | 新華社
編輯 | 趙浩伊 實習編輯 | 劉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