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正在公開征求意見的北京市非機動車條例修訂稿,北京擬規定騎乘電動自行車應佩戴合規的安全頭盔。
記者注意到,按照北京目前的相關法規條例,騎乘電動自行車時佩戴頭盔僅屬于建議和倡導,但佩戴好頭盔的安全防護作用顯著,交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八成的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原因為顱腦損傷,正確戴頭盔可降低70%-80%的嚴重腦損傷風險。目前,我國至少有26個省市地方立法強制性規定電動自行車騎乘人佩戴頭盔。
當下北京市民在騎行電動自行車時佩戴安全頭盔的情況如何?近日,新京報記者走訪多地,經過對5個區、7條道路的抽樣調查統計發現,上述點位通行的1273輛電動自行車中,僅三成騎行者能夠佩戴好安全頭盔,其中,每天中午炎熱時段的頭盔佩戴率不足兩成。在騎行者群體中,超七成的外賣配送員能自覺佩戴好安全頭盔,佩戴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騎行者。目前,部分外賣平臺已采取了手機攝像頭隨機抽檢的方式進行監管。
7月14日18點,東三環雙井路口,大量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未佩戴安全頭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實地探訪多個路段,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僅三成戴頭盔
近日,新京報記者在朝陽、海淀、東城、西城、豐臺等多地探訪時發現,在探訪的全部點位中,共通行電動自行車1273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411輛,頭盔佩戴率約為32.2%,但較2020年“一盔一帶”行動剛剛開始時有了明顯的提升。另外從數據上看,在早晚高峰時段,騎行者佩戴安全頭盔的比例也要高一些。
7月14日上午10點30分至10點40分間,東三環中路輔路南向北方向,共通行電動自行車395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85輛,佩戴比例約為21.5%。
7月16日早上8點,東三環中路輔路,大量電動自行車者未佩戴頭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同日,在廣渠門外大街西向東方向,晚上5點50分至6點間,通行電動自行車157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56輛,佩戴比例約為35.6%。
而東三環中路輔路南向北方向,晚上6點20分至6點30分,通行電動自行車221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83輛,佩戴比例約為37.5%。
7月14日18點30分,東三環中路輔路南向北方向,不少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未佩戴頭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記者從交通部門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電動自行車在整體交通出行中的占比已達14%,出行集中在中短距離范圍,但與共享單車主要接駁地鐵站的出行特征不同,電動自行車平均每次出行距離約為4.4公里。因此有不少出行者是完全依賴電動自行車進行通勤。
近年來不少通勤者已經日漸養成了佩戴安全頭盔的習慣。如果不是刮風下雨這樣的惡劣天氣,家住雙井在太陽宮上班的市民王先生基本上每天都騎電動自行車上下班,這樣可以避開東三環的擁堵,也不用去地鐵10號線里排長隊。從2023年開始,王先生騎車時也開始戴上了頭盔。“主要是身邊的朋友慢慢都開始戴,家人也經常叮囑自己注意安全。”王先生說。
7月16日早高峰,東三環雙井橋路口,約三成電動車騎行者佩戴了頭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家住北京西邊的張女士說,幾乎每天靠電動自行車通勤,出行十分便利。因為路程不太遠,七八公里,夏天嫌悶熱和麻煩,不愛戴頭盔,而且頭盔很沉,又壓著耳機,車上沒有放置頭盔的車箱,走到哪兒拎到哪兒。不過看到北京新出的征求意見稿,她認為強制戴頭盔十分有必要,這是對每個人的安全負責,未來會按照要求佩戴頭盔。
部分外賣平臺隨機抽檢,超七成外賣員能自覺戴好頭盔
記者通過調查走訪還發現,外賣配送等職業騎手的頭盔佩戴率較高,在朝陽雙井、海淀蘇州街、東城區廣渠門等區域,超過七成的外賣員都會佩戴好安全頭盔。這主要是得益于交管部門相關安全宣傳的引導,以及外賣配送企業對外賣員的企業內部管理約束機制。
7月14日,蘇州街輔路南向北方向,12點30分至12點40分間,通行電動自行車110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55輛,佩戴比例為50%。
記者發現,該點位的頭盔佩戴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是該路段周邊餐廳和寫字樓密集,又正值中午送餐高峰時段,路面上通行的電動自行車以外賣電動自行車為主,外賣騎手由于近年來交管部門持續宣傳引導和企業內部的安全要求,其頭盔佩戴率要明顯高于其他騎行者群體。如果只統計該路段內非外賣員騎行者的數據,在12點30分至12點40分間,蘇州街輔路南向北方向,通行電動自行車42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僅有5輛,佩戴比例約為11.9%。而該時段內外賣員的頭盔佩戴率為73.5%。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點位也有所體現。7月14日晚上7點至7點10分,廣渠門內大街西向東方向,通行電動自行車275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75輛,佩戴比例約為27.2%。如果只統計該路段內非外賣員騎行者的數據,在晚上7點至7點10分,廣渠門內大街西向東方向,通行電動自行車216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33輛,佩戴比例約為15.2%。而該時段內外賣員的頭盔佩戴率為71.1%。
7月14日19點,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佩戴有安全頭盔的騎行者很少。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多位來自不同平臺的外賣配送員告訴記者,目前,平臺都非常注意安全問題,每日上線接單前都需要進行佩戴頭盔的人臉識別認證。
記者了解到,也有外賣平臺推出了智能安全頭盔,可以直接監測騎手的戴盔情況。同時,相關平臺也會采取調用手機攝像頭進行隨機抽檢的方式,有時在騎手接單過程中的一兩秒內就完成了視頻抽檢,這樣也避免了外賣騎手發現平臺要進行監測,再臨時戴頭盔的情況出現。
中午高溫時段頭盔佩戴率較低,是否有透氣又安全的頭盔?
近期,隨著北京的持續高溫,午間時段的頭盔佩戴率較低的情況也并不少見。7月14日下午,記者先后前往西三環中路輔路、宣武門外大街等道路進行探訪,部分路段下午2點左右的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率不足兩成。
下午2點20分至2點30分間,西三環中路輔路公主墳橋至蓮花橋路段,共通行電動自行車90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15輛,佩戴比例約為16.7%;下午2點50分至3點間,西三環中路輔路六里橋至蓮花橋路段,共通行電動自行車109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18輛,佩戴比例約為16.5%;下午3點半至3點40分間,宣武門西大街西向東方向內,共通行電動自行車116輛,其中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有24輛,佩戴比例約為20.6%。
午間高溫時段,頭盔佩戴率更低。7月14日14點,西三環中路,只有個別騎行者戴上了頭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而為了在戴好頭盔的同時實現防暑和避免過度出汗,外賣騎手們也有自己的辦法,他們會在頭盔內再墊上一層吸汗的薄方巾,或者直接在頭上戴一個冰絲材質的彈力頭巾,這樣即便出汗也不會弄臟頭盔,每天只需要清洗頭巾即可。
“但我們還是希望能有一些安全可靠又輕薄涼快的安全頭盔可供選擇。”記者在走訪時,多位外賣配送員都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訴求。
市場上是否有這樣的頭盔可供選擇呢?記者走訪了豐臺、朝陽等地多家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
北京某品牌電動自行車區域經銷商告訴記者,符合國標要求的夏款頭盔和冬款頭盔,其實區別不是太大,主要就是多了一些透氣孔,不過整體的厚度并不會明顯縮減,市場上有一些所謂的電動自行車頭盔實際上是自行車頭盔,其達不到應有的安全效果。“這種頭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安全,拿在手里輕飄飄的,其實就是在硬塑料里面墊了一層海綿泡沫。”不過他也表示,現在這些頭盔大多不會在門店線下售賣,主要集中在電商平臺。
朝陽區廣渠門外大街一家自行車行內售賣有夏季款的頭盔,其厚度并未與秋冬款有明顯差異,只是多了一些透氣孔,商家表示,這主要是為了符合相關安全標準。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記者注意到,從2023年7月1日開始,《摩托車、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GB811-2022(即頭盔“新國標”)正式實施,“新國標”在固定裝置穩定性、佩戴裝置強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護目鏡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在廣渠門外大街的一家電動自行車門店,記者看到,該門店內只有兩款其自有品牌的安全頭盔售賣,均為夏款,不過并沒有比冬款頭盔薄很多,只是在頭盔的前后多了數個透氣孔。該門店的經營者表示,現在的頭盔都有安全標準,防護效果要過關,他們銷售的頭盔首先得符合安全要求,否則也不能售賣。
■鏈接
我國至少已有26地立法強制性規定電動自行車騎乘人佩戴頭盔
記者了解到,從2023年開始,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圍繞電動自行車易發多發的交通違法,從避免事故發生、防范人身傷害的角度出發,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電動自行車“五不一戴”交通安全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倡導騎乘電動自行車時正確佩戴安全頭盔就是其中的一項重點。
到目前為止,對于騎乘電動自行車時佩戴頭盔的要求,北京市一直采取的是鼓勵、建議的措施,根據2018年起實施的《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北京市鼓勵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佩戴安全頭盔,并未進行強制性規定。
今年6月25日至7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會同相關單位起草的《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記者注意到,在征求意見稿中,對頭盔使用的描述已經調整成了“駕駛、乘坐電動自行車應當規范佩戴符合國家標準并且經過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乘員頭盔”。
北京交管部門表示,據統計,近八成的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原因為顱腦損傷,正確戴頭盔可降低70%-80%的嚴重腦損傷風險。目前,我國至少有26個省級或市級地方立法強制性規定電動自行車騎乘人佩戴頭盔。從出臺法規的地區看,頭盔佩戴率與安全防護效果均有明顯提升。
根據戴頭盔保安全的國際共識,綜合社會各界的意見,參考外省市做法,北京在條例修訂草案中,將現有條例中的倡導性條款修改為強制性規定,要求騎乘電動自行車應當戴頭盔,保障生命安全。待新規出臺后,對未按規定戴頭盔的,公安交管部門將依法處警告或者10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
記者 裴劍飛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