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軍用四足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67億美元。中國“機器戰狼”單價不足3500美元,美軍同類產品高達7.45萬美元。央視最新畫面顯示,解放軍76集團軍已將這種新型戰力武裝到班排,實戰演練全程公開。美國還在測試,中國已量產普及。
中國步兵“智能化”提速
一場悄然無聲的軍事變革正從中國西部戰區向全球蔓延。2025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6集團軍“機器戰狼”批量部署情況引發國際關注。央視軍事連續曝光部隊實兵演練細節。畫面中,步兵小隊與無人機、四足仿生機器人協同作戰,地面與空中信息流無縫對接。傳統“三三制”推進模式被智能裝備深度重塑。偵查、火力壓制、物資投送等高風險環節開始由“機器戰狼”接管。一名來自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的技術專家受訪時表示,機器群體作戰已進入實戰化階段,30臺以上“戰狼”可自組網絡協同沖擊目標。美國《防務新聞》評論:這是全球首個實現基礎步兵班排級別智能協同的案例。
從實驗室到戰場的中國速度
中國“機器戰狼”的價格優勢不是偶然。宇樹科技Go1系列生產線的智能化程度全球領先。核心零部件全部國產,產業鏈涵蓋電機、控制芯片、傳感器、動力系統等關鍵環節。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量連續13年全球第一。
據中國工信部數據,四足機器人年產能已突破10萬臺,軍用采購僅占其2%。供應鏈帶來的成本壓縮,使得“機器戰狼”每臺成本僅2700-3500美元。美國波士頓動力Spot型售價7.45萬美元,且采購流程復雜、行政環節冗長。一位業內人士向《環球網》透露,中國軍工企業可實現“班班配備”,而美軍同類裝備還停留在特種作戰隊列裝階段。
三種“戰狼”,三重戰場角色
“機器戰狼”的戰術應用極為靈活。央視軍事公開的76集團軍演練場景中,三類“戰狼”協同推進:
偵察型搭載光電傳感器和數據鏈,前出偵測敵情;綜合保障型為步兵輸送彈藥和物資,甚至可短距離轉運傷員;
作戰型則直接掛載自動步槍,承擔巷戰和野戰環境下的火力壓制。場面最具沖擊力的,是30臺“戰狼”組成的“狼群”同步行動。底層AI算法賦予每臺機器人自主路徑規劃和局部自治能力,無需人工逐一遙控。演練中,“狼群”自主完成包抄、警戒、火力點清剿等高風險動作,有效降低人員傷亡。
普及化背后的大國底氣
中國之所以能將“機器戰狼”大規模實裝,源于完整的工業體系與技術自控力。自2017年軍改后,西部戰區第76集團軍整編為重型、輕型、中型合成旅。主戰裝備包括99A、96A坦克、04A步戰車、08式大八輪、“猛士”、“山貓”等,機械化與信息化改革步伐全球領先。
“機器戰狼”成為地面智能作戰體系的新支點。AI底層算法全部自主開發,既能滿足復雜戰場需求,又避免對外依賴。大量實兵演練數據成為算法持續進化的現實土壤。《解放軍報》指出,機器人+無人機+步兵的復合攻防模式已在一線部隊落地,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技術領先為何難普及?
美國四足機器人技術起步早。波士頓動力在機械運動與AI算法領域世界領先。但美軍采購制度和高昂成本讓普及步履維艱。2025年《美國防務年度采購白皮書》顯示,絕大多數四足機器人集中在爆炸物處理、災害救援等特種用途。
普通步兵班組難以獲得新裝備。美軍采購流程嚴苛,人為環節多,設備價格高企,典型產品價格是中國同類的20倍。美國國防部內部評估也承認,與中國相比,其大規模列裝能力存在“結構性短板”。
中美技術競賽
全球軍用機器人產業正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美國依賴高端科研成果,強調性能頂配、復雜功能和單體作戰能力。中國則以體系化量產為目標,強調性價比、可維護性和實用性。2025年6月,全球智能無人裝備市場規模首次突破600億美元。
亞太地區增速最快,中國市場份額持續提升。韓國、日本、印度等國密切關注中國模式,甚至開始引進“戰狼”相關技術進行本地化試驗。一位新加坡國防分析師評價:“中國的普及策略可能改變未來地面作戰的技術版圖。”
“大國才玩得起”
四足仿生機器人正成為信息化戰爭的“新標配”。真正大規模列裝,需要全鏈條產業、AI持續創新和快速產品迭代能力。中國具備全套體系——從基礎制造到算法定制,再到部隊實戰反饋。經濟規模、科研投入和政策協同,為智能裝備的量產和應用提供堅實支撐。美國雖然技術頂尖,但高成本和流程拖累,難以“卷”起一場集體裝備革命。正如央視軍事評論所言,大國軍隊的體系升級,是工業、科技、組織力的綜合比拼。
從“機器+人”融合走向智能主導
2025年夏,76集團軍“機器戰狼”與FPV無人機共同出擊的畫面刷屏社交網絡。步兵小隊投擲無人機,前線實時偵查,后方“戰狼”同步接收目標數據。步兵與機器人協同突破火力點,傳統“三三制”被智能分工解構。FPV無人機搭載彈藥,遠距離精確打擊,為地面推進清除障礙。中國軍方技術人員強調,未來地面作戰中,人機協作將成為主流,機器人可在最危險環節“頂在最前面”。美國《華爾街日報》軍事版評論:“智能裝備讓步兵作戰模式走向巨變。”
全球軍隊爭相追逐“性價比革命”
一場全球性的“智能裝備普及化”競賽正在爆發。2025年6月,俄羅斯、土耳其、以色列等國集體加碼四足機器人軍用項目。韓國軍方宣布采購新一代國產仿生機器人推進步兵班組智能化改造。印度陸軍試點引進中國技術合作的“仿生戰狼”,用于山地邊境巡邏。歐洲多國防務企業也在對標中國工廠,探索成本可控、批量制造的路徑。產業鏈、價格、算法、實戰經驗成為各國競逐的核心。美軍內部也出現“普及派”聲音,呼吁降低高端配置,優先實現全軍裝備覆蓋。
人工智能下的新軍事秩序
“機器戰狼”普及不是終點,而是中國軍事智能化的一個起點。AI賦能的地面戰術、自動決策和跨平臺協同,正重塑戰爭邏輯。中國軍隊持續采集實戰數據,推動AI算法自進化。未來地面小分隊將以“人+機器人+無人機”三元協同為核心。美國、日本等先進軍隊加快智能裝備戰術教范編修。聯合國裁軍研究所最新報告預測,2030年前,全球主流軍隊都將實現機器人“班組級”普及。
參考資料:大國才玩得起:“機器戰狼”在76集團軍普及,美國造價是中國20倍
2025-07-15 23:45·軍武次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