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會議現場的長廊比往常更加安靜。12比0,壓倒性通過。全球貿易動脈紅海,再次成為全球輿論的風暴眼。中國代表在最后一刻投下棄權票,這一動作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劇烈震蕩。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一場關系到航運、能源和中東格局的“外交博弈”正在上演。
紅海危機,全球承壓
2025年上半年,全球航運行業持續被紅海危機困擾。國際航運理事會(IC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6月,途經紅海的集裝箱船數量同比下降了69%。全球物流巨頭馬士基、達飛、赫伯羅特等企業的相關航線運力削減過半,運費同比飆升近410%。埃及蘇伊士運河的平均每日過船量降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損失外匯收入超32億美元。倫敦保險市場將紅海海域的風險保費提升至歷史最高位,部分保險公司甚至暫停受理該區域新業務。與此同時,紅海沿岸國家出口貿易總額縮水近18%,中東能源輸出國原油出口量環比下跌8%。全球供應鏈緊張,導致美國、歐盟多國企業交付期集體延后。
紅海局勢的惡化,并非偶然。胡塞武裝對國際商船的襲擊行為已成為全球安全關注焦點。2025年7月6日,懸掛利比里亞國旗的“魔法海洋”號商船被擊沉,數十名船員緊急撤離,三人死亡。僅24小時后,希臘貨輪“永恒C”號同樣沉沒于紅海。這兩起事件使得全球航運業風險感迅速升溫。
安理會決議,激烈博弈下的中國立場
安理會第2787號決議,以12票贊成、0票反對、3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決議內容本身并無太多新意——延長第2722號決議,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每月向安理會報告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行為。棄權的國家只有三個:中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
中國為何棄權?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的發言給出了答案:安理會的決議不應成為軍事行動的授權書。中國堅持維護也門的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反對外部勢力借機擴大軍事干預。中國的態度并非一時興起。2024年1月,第2722號決議首次表決時,中國即投棄權票。2024年6月27日,安理會就紅海決議延期表決,中國再次棄權。2025年7月15日,面對同樣的決議內容,中國依然選擇棄權——三次棄權,立場如一。
棄權背后的邏輯,不止于外交原則。中國是全球最大制造出口國,紅海航道受阻直接影響中國外貿企業的交付與利潤。2025上半年,中國“世界工廠”出口到歐非市場的貨物中,有近30%因為紅海危機而延誤。運費飆升、保險暴漲、訂單積壓,令不少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但中國并未在安理會投下反對票。中國并不反對維護紅海航運自由,但反對借聯合國名義升級軍事行動。2024年1月決議通過后,美英在紅海組建“繁榮衛士”聯盟,直接對胡塞武裝實施空襲。半年內,美軍對16個伊朗支持的胡塞據點發動空襲,英軍“臺風”戰機也多次參與打擊。結果如何?胡塞反而變本加厲。2025年7月8日,胡塞武裝采用自殺式無人艇、水面快艇和遠程導彈進行“三位一體”攻擊,西方艦隊防不勝防。
胡塞武裝襲擊的背后
胡塞武裝為何不斷升級對紅海商船的襲擊?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回到加沙。以色列對加沙長達數年的軍事行動、封鎖和人道危機,直接點燃了胡塞武裝的行動導火索。胡塞武裝多次公開表示,襲擊商船是對以色列及其盟友支持加沙封鎖的報復。2025年6月,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發布報告稱,加沙地帶90%的居民陷入極度貧困,醫療物資和食品供應接近枯竭。以色列對加沙全面封鎖,國際社會多次呼吁人道通道,但進展甚微。胡塞武裝正是借此將“反以抗壓”與“紅海航運安全”捆綁,試圖以實際行動施加國際壓力。
“魔法海洋”號沉沒事件,胡塞武裝公開聲明,船只所屬企業一周內有三艘船只進入以色列港口,違反其禁令。胡塞軍方多次警告無效后,決定動用武力。菲律賓外交部證實,襲擊造成3名船員死亡,1.7萬噸硝酸銨隨船沉入紅海,引發大規模環境危機擔憂。此次事件之后,倫敦保險市場將紅海航線保費上調400%,多家航運公司直接暫停相關航線運營。紅海危機已不僅僅是地圖上的紅點,更是國際賬本上的“紅字”。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2025年6月報告,紅海航運風險溢價已推高全球海運費用約14.6%,拖累全球貿易增長預期。
全球多邊格局下的中美歐較量
紅海危機的復雜性在于,它已成為中美歐三方博弈的關鍵節點。美國和英國選擇了直接軍事打擊的方式,但半年過去,胡塞武裝的襲擊頻率和烈度不降反升。美國國務院2025年6月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紅海危機引發的“次生風險”正向整個中東蔓延,阿拉伯半島油輪航線被迫繞道南非好望角,平均航程增加17天,全球能源供應鏈成本不斷攀升。
歐洲方面,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航運與能源業巨頭紛紛上書歐盟理事會,要求歐盟介入調解紅海局勢。歐盟委員會6月發布的貿易風險預警,將紅海危機列為今年全球供應鏈的頭號威脅。與此同時,埃及、沙特等地區國家因蘇伊士運河收入銳減、外匯儲備下降,經濟壓力空前。埃及財政部6月數據顯示,僅2025年上半年,蘇伊士運河相關收入減少約15億美元,創下近十年來最大降幅。
中國的角色極為微妙。中國一方面需要維護自身外貿利益,另一方面又必須在國際舞臺上保持獨立立場。中國棄權,不等于袖手旁觀。中國公開呼吁各方通過外交對話、和平手段緩解紅海緊張局勢。中國反對胡塞武裝襲擊民用船只,也反對以聯合國決議為名義的軍事升級。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平衡術”,既為自身爭取了外交主動權,也為可能的多邊協商留下了空間。
雙重標準與國際分歧
全球輿論場中,紅海危機成為“信息戰”的新前線。美國、英國等西方媒體普遍將胡塞武裝定性為“恐怖分子”,強調其對國際航運和全球經濟安全的威脅;而中東多國媒體則更多聚焦于以色列對加沙的軍事行動與封鎖,認為胡塞武裝的行為是對以色列“霸權政策”的反擊。英國《經濟學人》6月刊發長文,直言美西方試圖掩蓋紅海危機與巴以沖突的內在關聯,強調“沒有加沙和平,紅海難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6月的安理會特別會議上也坦言,紅海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更廣泛的地區和平與對話”。
中國媒體與學界觀點亦趨于理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6月分析報告指出,紅海局勢的根本矛盾在于中東安全失衡。任何一方的極端做法,最終都將反噬區域穩定與全球供應鏈安全。中國輿論普遍支持外交對話、反對“反恐名義下的無限軍事升級”,強調“尊重各國主權與地區人民合理訴求”是解決危機的基礎。
“只能‘幫’到這了”,多邊困境中的中國智慧
當下的紅海危機,已遠超單一地區沖突的范疇。全球供應鏈緊張、能源價格波動、地緣政治博弈交織,任何一方的“極端動作”都可能引發更廣泛的連鎖反應。中國的三次棄權,是對現實利益、國際規則和地區復雜局勢的綜合權衡。在聯合國決議面前,中國選擇棄權,一方面表明不支持胡塞武裝的暴力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愿為軍事干預“開綠燈”?!爸荒堋畮汀竭@了”,這不僅是一種外交策略,更是一種對復雜國際局勢的理性回應。
紅海的風暴還未平息。誰能真正為這片古老水域帶來和平?答案仍在風中飄揚。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已無法回到過去簡單的“選邊站隊”。中國的中間立場,為多邊協商和地區和平提供了必要的“緩沖帶”。未來紅海何去何從,絕非某一國或某一集團可以獨自決定。全球經濟、區域穩定、各方利益——都在這片狹長海域交匯碰撞?;蛟S下一次,輪到中國為“和平”投下決定性一票。
參考資料:中方強調安理會紅海相關問題決議不應被曲解濫用
2025-07-16 07:01·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