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稀土突圍戰慘敗!美國從泰國、墨西哥偷偷轉運3834噸銻礦石的消息被曝光,這場圍繞稀土的暗戰徹底攤牌。從組建“稀土聯盟”到砸錢扶持本土企業,白宮用盡手段卻發現,中國早有對策,一招鎖死美國命門,新版《礦產法》直接掐斷七寸,連印度突然的“熱情訪華”都成了絕望信號。
為了撕開中國稀土封鎖,美國確實拼了老命,開始在其他國家手中高價買稀土。英國媒體爆料稱,短短幾個月內,泰國和墨西哥向美國輸送的氧化銻量,竟超過過去三年總和。
這些資源全是中國出口給兩國的原材料,經簡單加工后就被高價轉賣。這種“二道販子”操作很快被中方識破,隨即收緊對相關國家的出口審查。這代表其他國家想要轉賣稀土給美國的通道也被徹底堵死。
近日,印度外長蘇杰生緊急訪華,也想向中國討要稀土,原因是印度汽車業8月面臨停擺,但有了泰國、墨西哥的前車之鑒,中國怎么可能讓“四方聯盟”成員輕松拿到戰略資源?
對于美國的不斷掙扎,中國反制的殺招遠比外界想象的凌厲。
中國7月實施的新版《礦產資源法》新增了“出口目的地最終用戶審查”條款,直接封殺第三方轉運漏洞。這意味著任何國家想當美國的“白手套”,都將面臨中方精準狙擊。
第三方資源這條路被切斷,美國又想出了新辦法,那就是建立所謂的“稀土聯盟”。這個“稀土聯盟”包括美日澳印四國,表面看陣容豪華,實則漏洞百出。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四國稀土總儲量僅1260萬噸,不到中國4400萬噸儲量的三成。如果這幾個國家“有余糧”,印度何必舍近求遠,跑到中國來求稀土?
最關鍵的是,美國的盟友同樣面臨稀土加工這個困境,澳大利亞和印度的確坐擁礦藏,但提純環節仍依賴中國技術。日本雖在磁體研發上有積累,但缺乏穩定原料供應。
這種“稀土聯盟”想取代中國供應鏈?連五角大樓投資的4億美元新工廠,也被業內嘲諷為“用愛發電”,畢竟一座年產萬噸的稀土廠,還不夠美國軍工企業塞牙縫。
除了構建“稀土聯盟”,美國還打算加大對國內稀土的投資。據觀察者網報道稱,美國近日正在推動一項獨立的稀土定價機制,給美國的礦產企業補貼,刺激更多的美國商人投資,從而擴大美國本土對稀土的開采。
但是,美國唯一的本土稀土礦商MP Materials公司CEO卻坦言,美國政府的做法,解不了美國的燃眉之急,美國缺的不僅僅是稀土,還是加工稀土的技術。美國至少需要十年才能掌握中國的精煉工藝。
中國稀土加工技術能使氧化鐠釹純度達到99.9999%,這種堪比芯片制造的精密度,是三十年持續投入結出的果實。美國想有所突破,想象中的10年時間恐怕是不夠的,但美國軍工企業能等得了這么久嗎?
對于美國而言,最致命的還不是時間問題。貼補國內稀土產業,會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
中國長期用低價獲取全球投資意愿,而美國試圖建立的“高價補貼體系”反而成了自殺式操作,這種人為抬價會讓特斯拉等車企成本暴增,最終拖垮整個產業鏈,最終如同雪崩一樣影響到美國的整體經濟。
如今美國的困境短時間無法突破,特朗普叫囂吞并格陵蘭島的瘋狂計劃,恰恰暴露了黔驢技窮的焦躁。
而印度在“四方聯盟”和求購中國稀土間的反復橫跳,更印證了這場稀土博弈的殘酷真相,沒有中國點頭,印度想當第三方為美國送稀土,根本不可能。
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領域的戰略優勢已經形成難以撼動的壁壘,這絕非盲目自信,而是基于資源稟賦、產業積累和市場規律形成的立體化優勢。
從稀土到銻、鎵、鍺這些現代工業的"維生素",中國不僅控制著全球60%以上的稀土產量和85%的稀土冶煉分離產能,更在產業鏈各環節構筑了銅墻鐵壁。
在這場動態博弈中,中國的戰略定力正在轉化為持久優勢。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戰略布局,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合作,促使美國意識到,關稅大棒和軍事威懾對中國是沒有用的。
和以往美國圍堵中國不同,中國以往在壓力之下,總能突破瓶頸,實現反超。
但在稀土方面,美國除了找灰色渠道別無他法,即便刺激本土投資,也難以凝聚起足夠的市場力量來克服困境。這場博弈的結局,注定是要以美國向中國低頭而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