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壺關縣大峽谷鎮青龍峽村,牛何松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口口相傳。從軍人到報社記者、再到新時代“愚公”,這位共產黨員,用6年時間帶領鄉親們在太行山里鑿出兩條旅游步道,讓貧困山村踏上致富路。
放棄安逸 返鄉攻堅
2017年3月,牛何松光榮退役,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順利進入《晉中日報》當了一名記者。工作順手、生活舒心,牛何松本可在城市過著安穩生活,但老家的貧窮與落后、前途與命運常常使他夜不能寐,2018年初,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主動辭去工作,告別遠在晉中榆次的妻兒,帶著一份神圣的使命返回了長治老家。
開山修路 絕境求生
青龍峽村地處太行山大峽谷,雖位于太行山大峽谷青龍峽景區,但是交通閉塞,鄉親們守著人間美景,卻過著貧困日子。
上任伊始,牛何松想從挖掘青龍峽村的歷史文化、宣傳紅色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入手,把家鄉的美景宣傳出去,吸引開發商前來投資。但是半年時間,他在各級媒體發表新聞作品60多篇,一直未等到“伯樂”。
面對困境,牛何松絕不退縮,他始終相信人定勝天,太行山再高,也困不住青龍峽村父老鄉親向貧困宣戰的信心和決心。2018年9月,他第二次返回長治老家,經實地勘測后,他決定開辟一條從青龍潭瀑布通往青龍峽村的旅游步道,以吸引游客走進青龍峽村,讓鄉親們開起農家樂,讓村民們也能吃上旅游飯。
?傾其所有 不負鄉親
想在山高、坡急、路陡的太行山里修通這500米山道,活生生地開出一條路來,是件極其不易的事。大型機械來不了,全靠人力敲石、運石。“再大的石頭也阻擋不了我前進的步伐,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這個退役軍人,更難不倒我這個共產黨員。”
開山修路,需要大筆資金,錢從哪里來?捐款用完了,他就向妻子要,家里沒錢了,就用信用卡透支。為了能把路修通,牛何松還曾想過變賣家產,他傾盡所有,開山修路,只為了讓家鄉的兄弟姐妹們不再受窮受苦。
6年的時間里,牛何松兩次與死神擦肩,他心中卻始終牽掛著修路的情況,每次未等到傷愈,他便又扛著“立下愚公移山志,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紅旗上山,帶領村里的父老鄉親,在異常艱難、異常艱險、異常艱苦的環境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用最原始的方式,劈開了太行山,開鑿出兩條旅游步道,修通了兩條絕壁天路,打開了青龍峽村發展旅游的大門,讓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拔掉了窮根、踏上了致富路。
?山鄉巨變 初心不改
曾經,青龍峽村沒有一個農家樂、沒有一家小賣部,村民買點生活用品都要走五六里地,偶爾遇到叫賣車趕忙從地里趕回來買點油條才改善一下生活……
而現在,年輕人陸陸續續返回老家,民宿和農家樂如雨后春筍發展壯大,德育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和新時代愚公精神展覽館免費對外開放,山楂、核桃、柿子等土特產開始批量銷售……看到鄉親們家家戶戶燈籠高掛,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牛何松的心里比蜜還甜。
牛何松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兒童慈善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等稱號。
面對榮譽,他說:“我就是想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這個曾經住在漏雨的石頭房子、靠上山挖藥材補貼家用的窮孩子,用軍人的堅毅和共產黨員的執著,在太行山上刻下了新時代的奮斗印記。
如今的他仍奔波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正如他常說的:“只要心里裝著老百姓,就沒有翻不過的山。”
編輯丨郭盼盼
校對丨段丹陽
責編丨程 騁
編審丨閆婷婷
壺關組工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