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和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在世博會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廿載征程,步步驚“月”繪華章
展覽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為主線,通過珍貴的實物實證與翔實的歷史檔案,系統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波瀾壯闊的20年。這是一部中華民族將千年攬月夢想化為現實的艱辛奮斗史,也是一曲舉國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智慧贊歌。
從“嫦娥一號”開啟中國深空探測篇章,到“嫦娥五號”攜月壤凱旋而歸。工程研制團隊一條龍攻關攻堅,一張藍圖繪到底,以“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為引領,走出的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一步步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為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注入了強勁動能,為新時代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月壤的雙重榮光
——上海、大阪世博舞臺同步閃耀
同一時刻,同一輪月壤,相隔千里卻共享星河,當觀眾在此凝視月球上的“宇宙塵埃”時,2025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內,同一批月壤正吸引全球目光。在正在舉辦的2025大阪世博會上,中國展示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樣品,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樣品的零距離對比展示。這場跨越國界的“雙重榮光”,是中國航天獻給全人類的浪漫科學詩篇。
展覽生動講述探月人以堅定信念將中華民族千年攬月夢想化為現實的艱辛歷程,系統呈現舉全國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智慧,深刻詮釋“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新時代探月精神,充分展現探月工程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專項標志性工程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意義。
展出現場,頭頂上方的嫦娥五號降落傘十分吸睛,下面放置的則是嫦娥五號返回器,這兩個展品屬于為數不多的實物展品。在返回器上,可以清晰看到表層被燒蝕的痕跡,露出里面一層的蜂窩狀,這個返回器帶著月壤樣品從月球穿越回地球,在落地前又得到降落傘的“保護”。通過參觀展品,可以讓人們對探月有更生動立體和科學的認知。
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夏海東介紹:“嫦娥五號的返回器和降落傘是功臣,能夠帶回目前在地球上現存的不多的實物,特別是這個‘神奇’的返回器,是它把月壤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一路風塵仆仆帶回了地球,市民們可以近距離地看一下,上面還有穿過大氣層受到燒蝕的一些痕跡,這些都是探月工程最最真實的一面。”
探月精神的傳遞
——從國博首站到世博舞臺
探月工程20年系列巡展此前已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維也納聯合國總部、上海世博展覽館、北京天文館等地成功舉辦,本次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站作為巡展的重要一站,展期為期2個月(2024年7月15日一9月15日)。
后續,圍繞探月精神的宣講等系列活動也將陸續展開,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展覽的舉辦,讓人們了解“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讓人們為中國探月的成就感到自豪和信心倍增,也希望通過展覽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熱情,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為下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培養助力,為科技強國、航天強國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力量。
展覽名稱: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
展覽周期:2025.7.15-2025.9.15(周一閉館)
參觀時間:開放日9:00-17:00(16:15停止入館)
展覽地點:世博會博物館臨展2、3號廳
展覽費用:免費免預約(須實名制參觀)
本次展覽為實名參觀
請提前做好如下準備
身份證、社保卡或隨申碼
刷機后即可快速通行
未成年人須由成年人陪伴入內
記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編輯 / 黃騫文
圖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資料 / 上海世博博物館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