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時侵華戰爭囂張了那么久,為何不敢攻下陜西?
畢竟這自古以來常說兵家常關注的地域,但實際是日本不想嗎,是太難!
怎么不“染指”陜西?
關中,關中,自古便是兵家的“心頭好”,但日本卻是沒敢動一下?實際也不是沒敢動,大小的戰役,日本可是沒少努力。
1938年3月,潼關城墻,這座陜西的東大門已挨了321發炮彈,甚至這是日軍侵華十四年間對陜西發起的20余次強攻的縮影。
甚至在1942年,日軍參謀部甚至秘密制定“五號計劃”,擬從山西、河南、武漢三路夾擊陜西,直取西安,切斷中國與蘇聯的西北生命線。
實際這么看,攻打的次數可不少,但直到投降,日軍連黃河都沒跨過去,那怎么最后終究是沒能成功?
實際上,這攻入陜西便是日本侵華的第三步。
翻開日本1936年制定的絕密文件《國防方針》,關中平原赫然列在“第三階段戰略目標”中。
那便是說明,日軍參謀本部對陜西的覬覦是實打實的,只因這里進可控華北,退可守西北,南下能威脅巴蜀,堪稱華夏命門。但這1942年制定的“五號計劃”還沒開始執行,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攻勢就讓這藍圖失敗了。
所以答案很清楚:陜西并非僥幸逃脫,而是日本想打卻啃不動!
而為何說啃不動,實際和這“天險”分割不開。
天險:老天爺設置的阻礙
要想進關中,這首先就必渡黃河!
抗戰時期在風陵渡撐船的老船工張雙喜曾對孫子說:“鬼子一露面,俺就把船底木頭一抽,連人帶炮全沉河底!”這不是夸張,黃河河道最窄處也超過500米,洪流湍急渾濁,日軍現代化汽艇稍不留神就撞上暗礁。
1940年日軍在吳堡渡口發起強渡,300艘汽艇剛出發,對岸守軍重機槍火力覆蓋,配合上游“決死隊”拋出的柴草火球,直接逼退整支船隊,導致日本計劃徹底破產。
即使再退一步,日本就算僥幸渡過黃河,南下的日軍立刻撞上第二道屏障,秦嶺山脈。
這秦嶺不是普通的山,它是橫亙在關中平原南部的天然長城。重巒疊嶂間的棧道只有二尺寬,懸崖萬丈深,日軍的坦克重炮在這里成了廢鐵。
況且陜軍在山間密林神出鬼沒,1938年柞水縣游擊隊在子午道設伏,用辣椒粉混火藥塞入竹筒制作“土毒氣彈”,熏得日軍聯隊長大野口吐白沫狼狽撤兵。
而黃河與秦嶺中間的黃土高原,則用“溝壑迷宮”困死了日軍機械化部隊。
另外這黃土被雨水沖刷成無數深谷,溝深可達百米而坡陡70度。
1941年日軍第20師團進入延安富縣,一整天只能挪動三公里,隊伍被切割成幾十段。村民們趴在溝沿往下砸石頭,硬是把這支精銳打成“無頭蒼蠅”。
所以啊,當自然天險配上人為鐵血,造就了日軍無法逾越的潼關傳奇。
而在黃河最大的渡口風陵渡北岸,矗立著陜西的東大門,潼關。
當潼關守衛司令馬法五下達“城亡人亡”的軍令后,整座關城變成移動的炮陣。守軍在城墻上開鑿上千射擊孔,地下埋藏延綿數十公里的地道網。
1940年日軍集中500門火炮晝夜轟炸,三個月打向城墻的炮彈超過40萬發!日軍戰地記者在《朝日新聞》報道時驚呼:“潼關城墻千瘡百孔仍屹立不倒,猶如插滿箭矢的猛將!”
1939年八路軍120師在山西呂梁山區穿插作戰,炸毀了汾河大橋、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當時被困晉中的日軍第109師團餓得殺戰馬充饑,向陜西進攻的計劃被迫流產。
所以這,陜西雖然被日本安排在“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三步,但實在是難攻。
另外在日本攻入黃河一線這“第二步”時便已經自亂了陣腳。1937年至1939年日軍主力被華東、華南戰場拖住,無暇西顧。
只因彼時的日本軍部深陷“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時,緊跟就將這陜西被排在戰略順位的末尾。
但日本萬萬想不到,等到1942年“五號計劃”制定,已是日本多線作戰力竭之時,此刻在晉陜邊界聚集的日軍部隊,火力配備比1937年淞滬會戰時縮水近一半!關東軍精銳急調南洋之外,山西前線日軍慘到“兜剩五發子彈,煮皮帶當糧”,
再想攻打陜西,日本已經沒有多少力氣。
所以當1944年日軍企圖最后一搏強攻潼關時,此時的八路軍已經形成規模化的敵后根據地,獲得盟軍空中支援的國軍火力倍增。
緊跟這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便宣讀《終戰詔書》,9月2日正式投降,所以直到投降,這日本也沒能一如起初預想的,打入關中,染指陜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