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天空云層很厚,但絲毫不妨礙氣溫的“熱”情高漲。今天(7月16日)9時10分,上海中心氣象臺直接拉響了高溫橙色預警,今天氣溫一路沖向37℃的酷暑線,今年第17個高溫日強勢登場。
伴隨著高溫出現的還有夏季雷雨,受高空冷渦后部云系下擺影響,早晨青浦、金山等局部地區就飄了些零星小雨。隨著云雨區南壓,今天午后到夜里,上海天空云量進一步增多,局部地區還將出現短時陣雨或雷雨。
不過,上海中心氣象臺預報,這波酷熱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本周前期以晴熱為主,到了周后期隨著濕度攀升,體感將從“干煎”轉入“悶蒸”模式。周四,上海位于副熱帶高壓邊緣,最高氣溫繼續維持在高溫線上下,雨水范圍和強度會升級,局部可能伴有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但是,周五起,偏東氣流會帶來陣雨,最高氣溫也會微降至33℃~34℃,但是,濕度的加大會讓體感依然悶熱。
為何體感溫度總覺得遠超氣象預報?氣象專家解釋說,并不是氣象臺故意“壓低”氣溫。一方面,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測溫時溫度表要放置在百葉箱里,距離地面1.5米高,而百葉箱還要放在空曠的草坪上,所以它會跟頂著烈日走在柏油馬路上熱哭的體感溫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還是因為空氣濕度在“搗亂”。如果空氣干燥,人體汗液容易蒸發,帶走了身體熱量,體感溫度會下降;若是空氣濕度大,汗液難以蒸發,體感更加炎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蒸桑拿”。
氣象專家提醒,目前,一場大范圍、高強度的高溫熱浪正在影響我國,多地熱到破紀錄。高溫帶來的不僅僅是體感不適,還可能造成人體排汗機制崩潰,引發中暑。面對高溫酷暑,“三多兩少”妙招助力防暑,建議大家及時補充水分,出汗過多時,適當補充淡鹽水或電解質水,并保持充足睡眠,規律作息,可以增強免疫力。同時保持室內通風,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定時開窗換氣。外出時,最好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如果出現頭暈、乏力、多汗、心悸、皮膚灼熱等中暑癥狀,及時使用解暑藥品,嚴重時立即就醫,警惕熱射病的發生。
臺風動態
據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信欣介紹,今年第5號臺風“百合”目前已停止編號,對我國沒有影響,但在“百合”南側的水汽輸送帶上,有一塊對流正在逐漸脫離。這個擾動可能在7月17日-18日發展為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并可能19日起給華南、江南、云貴等地帶來明顯風雨天氣。
臺風“韋帕”生成后,未來較大概率將奔向我國華南沿海一帶。
臺風“矛盾式”趨勢
生成數減少
破壞力反增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天氣和氣候異常極端事件頻發,臺風作為地球上最強烈的較大尺度天氣系統也呈現出較明顯的異常特征。較多的研究都指出,全球臺風頻數將減少。在中等碳排放情景下,本世紀后期全球臺風頻數將減少16%,東亞沿海地區登陸臺風頻數也將減少。但是,臺風平均強度、降水率以及強臺風的數量和發生天數將增加。
近年來,西北太平洋及登陸我國的臺風正經歷臺風強度增強、生成位置和移動路徑更偏北、極端降水增強增多等氣候變化,而且,未來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對此,我們應該做好長遠布局,一是提高臺風監測預警能力,加密空—天—海一體化觀測,實現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戶到人;二是加強工程韌性,提升基礎設施抗臺標準,建設“海綿+韌性”城市; 三是提高社會響應能力,建立“預警信號—自動響應”清單和應急響應的網格化管理等。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多的海域,每年約有26個臺風生成,其中13個左右影響我國沿海、7個左右臺風登陸我國。近年來,臺風生成頻數和影響我國的臺風頻數都略呈減少趨勢。2023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生成年頻數僅為16個。2025年第1號臺風“蝴蝶”6月10日才生成,比常年平均推遲了2個月多。登陸臺風頻數同樣具有明顯年際波動,總數在最近幾年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其中登陸華南沿海的臺風略少,登陸華東沿海的臺風略多。
但是,臺風強度卻在增強。近年來,襲擊東亞和東南亞的登陸臺風強度增強了12%—15%。例如,2024年11號臺風“摩羯”9月6日以超強臺風級別(17級以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62米/秒)登陸海南文昌,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而且,臺風“摩羯”在超強臺風級別維持時間長達極其罕見的64小時,凸顯了它異常強大的能量和穩定性。又例如,2024年“貝碧嘉”臺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臺風,其登陸上海浦東臨港沿海時最大強度達強臺風級,近中心最大風速42m/s(14級)。
因臺風強度的增強和我國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臺風造成的災害也呈逐年增大趨勢,2023和2024年因致災而被除名的臺風達9個,為歷年之最。1991年—2024年,影響上海的強臺風及以上(指臺風生命史中曾達到的最大強度)年均影響頻數為1.39個臺風,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同時,臺風極端降水強度和頻數等都有增加的趨勢。研究表明,我國臺風過程雨量年極值和日降水極值超過250毫米的臺風頻數分別自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80年代起增多;我國東南部地區臺風極端降水呈現顯著的增加趨勢。
近幾十年來,雖然西北太平洋臺風頻數和登陸頻數略有減少,但臺風路徑整體西移,其登陸點存在向北偏移趨勢;隨著臺風活動范圍的向北、向西擴張,我國東南部和華南西部、日本等區域超強臺風登陸數量增加,我國沿海地區其受臺風影響的年平均時長有所增加,尤其是華東沿海地區臺風發生的年頻數和受臺風活動影響的時長均呈顯著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登陸上海臺風有增多趨勢。2018年有3個臺風接連登陸上海,成為登陸上海臺風數最多的年份。接著的2021年和2024年又分別出現1個和2個臺風登陸上海。而歷史上平均間隔5—6年才有1個臺風直接登陸上海。
(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研究所研究員 李永平)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綜合上海天氣發布、國家應急廣播
編輯:施雨
編審:周春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