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近這幾年,電視熒幕變得很安靜。不是劇少了,而是某一類人,沒了。
都消失了。不是老了演不動,而是他們自己把門關上了。
這不是兩個人的告別,是一整個時代的投降。
內娛,已經悄悄把“老戲骨”三個字劃掉了。
誰走的?不是“過氣演員”,是專業主義
這事很吊詭。
按理說,有演技、有聲望的演員,市場會供著才對。但現實呢?真正能演戲的人,反倒沒戲拍了。反過來,沒演技的流量小生,活得比誰都滋潤。
所以問題不在演員身上。是行業本身爛掉了。
陳道明和陳寶國,沒退,是被逼的。
一邊是幾十年戲比天大的老家伙,拿命熬出來的行活。一邊是演戲靠替身,念臺詞要提詞器的流量新人。市場站在哪邊?答案早擺在桌面上了。
資本的答案很簡單——臉,能賣錢;實力,不值錢
現在的娛樂圈,規則很簡單:
你有粉絲,你就有價值。
演技?那是用來發微博營銷的,不是用來拍戲的。
你可以完全不會演戲,只要你長得好看,資本就會捧你。因為——觀眾吃這一套。
老戲骨沒市場,不是因為他們老。而是因為資本算了一筆賬:你們這些人,帶不來熱搜、制造不了CP、圈不到粉。
你敬業到拼命,市場不會給你掌聲,只會覺得你“節奏太慢”“投入產出比太低”。
現實就是這么冷酷。
陳道明的選擇:不演,不陪你演
別說“他老了”。
陳道明如果想掙錢,市場上的劇,能把他的行程排滿。他演的不是沒戲,而是不屑。
他太清楚了——
跟一群流量一起拍戲,就是在賠自己的信用。
不是他演砸了,而是身邊的“搭子”把戲毀了。
你讓一個靠劇本吃飯的人,陪著一群靠粉絲投票捧起來的偶像拍戲,你說這是拍戲嗎?那叫陪跑。
陳道明不是沒人找,是沒人請得動。
他的態度,簡單粗暴:
爛劇別來煩我。
陳寶國的答案:不如不演
陳寶國這人,算是把“戲比天大”這四個字演到了極致。
拍《越王勾踐》時,肋骨斷了,臉腫得認不出來。別人勸他歇歇,他說:“只要沒死,就得演。”他拍《湄公河大案》時,高原反應,連喘氣都困難,照樣拍十幾個小時。
這不是敬業,這是信仰。
但現在呢?
這樣的演員,自己躲起來了。
為什么?不是吃不起飯。而是沒必要——
不愿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爛尾在流量劇里。
他接不到好劇本。不是劇本沒人寫,而是沒人寫給“專業演員”。
因為資本不相信專業。
問題的根源,觀眾脫不了干系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只是資本的錯。錯。
資本是逐利的,但觀眾才是選擇題的出題人。
誰在刷流量?誰在追粉絲劇?
誰在讓資本覺得“賣臉就能掙錢”?
答案,觀眾心里最清楚。
觀眾一邊罵流量沒演技,一邊又按下播放鍵去看那些劇情弱智的霸總劇。
這不是被綁架,這是集體沉淪。
資本只是順應了你們的選擇而已。
老戲骨沉默,不是輸,而是拒絕陪葬
現在的問題不是“老戲骨去哪了”,而是為什么他們都選擇了離場。
陳道明、陳寶國,他們的消失,說明了兩件事:
第一,他們認清了行業。
第二,他們不想陪著行業一起爛下去。
他們用幾十年守住的底線,不愿在最后幾年被踩碎。
所以,他們選擇沉默。
選擇不演。
選擇退出。
不是投降,而是放棄救贖。
一個市場,連職業尊嚴都養不起,還談什么文藝復興?
娛樂圈到底爛到什么程度了?
你可以隨便打開一部熱播劇看看——
尷尬的臺詞、油膩的演技、同質化的劇情、粉絲控評……
整個行業,只剩下一個標準:熱度能不能變現。
在這樣的市場里,演技是負資產,專業是累贅。
老戲骨的消失,不是他們的失敗,是這個行業的敗績。
他們是這個游戲里,最后幾個還想守規則的人。
當規則不值錢了,守規則的人只能認輸。
陳寶國、陳道明不見了,觀眾該覺醒了
別等到他們死后才來紀念。
因為到那時,你懷念的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那個還講職業底線的時代。
他們走了,你也沒剩下什么好看的劇。
而且這不是結束。
資本的刀還在磨。
下一步,連“演技”這個詞,都會在詞典里被刪掉。
你信不信?
不是他們退場,是市場自毀
別說“再見了,陳道明”,也別說“再見了,陳寶國”。
是他們說:再見了,市場。
這不是老戲骨退了,是這個圈子,徹底爛了。
他們不是被觀眾告別的,而是他們告別了觀眾。
問題是——
你,覺得可惜嗎?
或者說,你真的在乎嗎?
這個問題,留給這個市場自己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