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寶雞市這片充滿煙火氣的土地上,一場悄然發生的改變,正讓古老村落煥發新的生機。寶雞盤活農村紅白喜事集中公益服務點——新風禮堂、紅白理事大廳、村民議事堂等陣地資源,將文明實踐工作深度融入其中,開拓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移風易俗新路子。
舊屋換新顏,紅白喜事有了“新家”
陳倉區鞏家泉村的老戲樓,過去墻面斑駁,布滿歲月的痕跡,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免費為村民提供舉辦紅白喜事的新風禮堂。推開“新風禮堂”的大門,400平方米的大廳亮堂堂的,60套實木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燈光音響設備一應俱全,廚房灶臺上還泛著新打的油光。
“以前辦個婚禮,找場地麻煩不說,花費還特別高。現在有了新風禮堂,又方便又省錢。”村民李大哥笑著說,他兒子前不久在新風堂辦了婚禮,“一場婚禮下來,場地費、宴席費加起來,省了大概3萬元呢,實實在在減輕了我們的負擔!”
在鳳縣,閑置的旅游民宿、廢舊的小學重新熱鬧起來,這些地方都成了村民口中的新風禮堂。這些禮堂不僅能承辦婚喪嫁娶宴席,平日里還是村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場地。王大媽坐在巖灣村的新風禮堂里,一邊納著鞋底一邊念叨:“以前辦席,東家借桌西家借凳,忙得腳不沾地。現在禮堂啥都有,平時還能和老姐妹們跳跳舞、唱唱歌,日子美滴很!”目前,鳳縣已建成紅花鋪鎮草涼驛村、河口鎮巖灣村等五個新風禮堂,為百姓舉辦宴席提供了更多優質選擇。
村規立起來,人情往來不再“重”
“以前村里辦紅白事,那場面,比賽似的。”鳳縣草涼驛村的張大叔回憶起過去直搖頭,“婚車一長溜,酒席幾十桌,禮金越隨越多,大家面子上撐著,心里卻犯愁。”
好在,寶雞的各個村子都開始“立規矩”。陳倉區結合村情民意,字斟句酌地定下《紅白喜事文明公約》。鳳縣草涼驛村更是把標準定得明明白白:彩禮不超5萬,婚車不超6輛,連酒席用的酒都規定好了價格。
張大叔提起這些新規,笑得合不攏嘴:“現在好了,大家都按標準來,不用打腫臉充胖子,人情往來輕松多了!”
寶雞市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移風易俗理念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固定下來。文明實踐志愿者們深入各村,與村民共同探討、制定符合實際的公約,同時監督執行,讓移風易俗從倡導變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活動花樣多,文明種子悄悄“生根”
寶雞市充分發揮新風禮堂、村民議事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陣地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將移風易俗理念悄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麟游縣酒房鎮萬家城村在村民議事堂舉行“我們的節日·端午”文明實踐活動。
在麟游縣酒房鎮萬家城村,村民議事堂里總是熱熱鬧鬧的。端午節時,糯米香混著艾草味,大伙兒圍在一起包粽子,聽志愿者講端午的故事;元宵節里,猜燈謎、做花燈,老老少少笑得前仰后合。劉大姐每次都早早來占座:“來這兒既能學知識,又能湊熱鬧,可比在家悶著強多啦!”
千陽縣各村持續發揮新風禮堂的陣地作用,結合“一月一主題”以及“我們的節日”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主題文明實踐活動。
隴縣城關鎮西關村的紅白理事大廳更是好戲不斷,在農閑時節,常態化開展“社區技藝培訓活動”“家風故事分享會”,邀請老黨員、道德模范宣講移風易俗理念,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新風禮堂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場場活動。它是連接干群的橋梁,是凝聚群眾的磁石。寶雞市組建了4766支常駐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隊伍,用活了近400名文明實踐宣講師,以“理論宣講+文藝宣傳+文明實踐”的方式,讓文明的“種子”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榜樣帶著走,文明鄉風暖人心
寶雞市高度重視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鼓勵黨員干部、鄉賢能人、先進模范帶頭踐行移風易俗。鞏家泉村的黨員干部們,有的帶頭簽了“文明過事”承諾書,有的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員,拿著大喇叭走街串巷,用秦腔、小品把新思想唱進村民心里。孫大爺坐在村口石凳上,感慨道:“黨員干部一帶頭,大伙都跟著學,現在鄰里間吵架拌嘴少了,互幫互助多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趙大姐一開始對新風食堂還有些猶豫:“辦喜事不在家里,總覺得少了點啥。”可看到村干部帶頭在新風食堂辦席,還能積分換生活用品,她也試著辦了一場。“沒想到效果這么好!場地干凈敞亮,還省了不少事兒,簡單又溫馨,以后就認準這兒了!”
如今的寶雞鄉村,近百個新風禮堂里的歡笑聲越來越響亮,文明實踐活動越來越精彩。(來源:中國文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