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虹口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舉行。創文沒有終點,文明永無止境,我們要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走好文明城區建設之路。
七年磨一劍
虹口“首創必成”
2500多個日日夜夜
虹口人為文明城區創建
一直在努力
無數工作者、志愿者
為這一目標傾注了心血
我們堅定自信
攜手并肩
終于
圓夢2025
創城路上
虹口的變化
滲透在城區的方方面面
也浸潤在居民們的點滴生活中
人人享有品質生活
回顧創建路,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是虹口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區的“制勝法寶”。社區小道變美了、居民生活更甜了……虹口針對各類“小破舊”區域因地制宜開展微改造、微提升,以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推動文明城區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民生無小事,老舊小區改造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近年來,虹口區有序推進“美麗家園”改造,老舊小區紛紛舊貌換新顏,實現了華麗蛻變。
一處處舊里換新顏
一家家歡喜遷新居
舊改,是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到點點滴滴,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成可感的現實。從攻堅到蝶變,虹鎮老街歷經18年舊改之路。從虹鎮老街到瑞虹新城,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棚戶集聚區實現了華麗轉身。
深夜,城市漸漸睡去
和平公園卻有一盞燈
為還醒著的人亮著
燈火不熄,夜讀不止。作為上海首個24小時城市公園圖書館,和平書院迎來送往了一批批熱愛閱讀的讀者,用一抹燈光,溫暖著深愛閱讀的人們。
和平書院↗
15分鐘社區生活圈
為居民圈出美好新生活
七年來
虹口精雕細琢
精心打造城區每一處空間
每一個角落
小小電梯
卻承載著大大的民生
關系著居民們的幸福生活
“我住在這里幾十年里,盼著能早日用上電梯,現在這個夢想快要實現了!”家住虹口區密云路199弄12號的八旬獨居老人潘元珍說。現在,越來越多虹口居民和潘阿婆一樣,盼來了電梯加裝。
虹口區深入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積極探索“整小區”“整居委”加裝電梯,批量化推進。
文化生活的豐富
宛如一場永不落幕的盛宴
滋養著居民的精神世界
歷史賦予了虹口“文化三地”基因,虹口也牢記文化使命,堅持擦亮“文化三地”名片。虹口區擁有中共四大紀念館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紅色場址,還打造了多條“大思政精品線路”,組織了數十支宣講團隊伍。
車輛禮讓行人
行人各行其道
交通井然有序
做文明人、開文明車、行文明路,道路上的文明行為彰顯城區文明,交通文明離不開虹口交警的努力——優化北橫通道周邊道路緩解交通擁堵、在無信號燈路口增設標識杜絕安全隱患、在廣粵路增設可變車道來增加道路通行效能。一幅幅文明交通的畫面在虹口隨處可見,“文明交通”不再是一句口號,它已融入廣大市民的言行中。
人人都能感受溫度
打造無障礙城市環境
“無礙”空間更“有愛”
讓城區更有溫度
全區已完成數十座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為“一老一少”群體提供更多便利。
共享共融
這是屬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間
快來虹口公共會客廳
坐一坐
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書香會客廳”,充滿文化底蘊,不僅擁有歷史書籍閱讀區域,還有休閑娛樂擴展區空間;河濱會客廳坐落于1932年竣工的“遠東第一公寓”河濱大樓,會客廳以“把最美的景觀留給人民群眾”為建設理念,讓優秀歷史建筑化身為社區群眾的議事空間,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人民生活文化會客廳”;天虹會客廳坐落于虹關路178號,會客廳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歡迎街坊鄰居們有事沒事樓下坐坐,是居民們共同參與打造的一個開放、包容、友好、共享的社區公共空間。
一年四季
不論晴雨
送給老人們熱騰騰的飯菜
準點到達
為老助餐
讓飯桌上的溫暖不斷延續
虹口各街道發布“兒童友好地圖”
科普場所、休閑場所
統統收納其中
從“一米視角”串聯起兒童友好場所
讓兒童也能“玩轉”社區
拎包入住
舒適宜居
人才公寓讓人才
“找到了家的感覺!”
吸引人才,還要解決他們“安居”的問題。北外灘“雅詩閣雙子”公寓服務于北外灘全球高管和國際化人才,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居住環境,助力虹口產業集聚發展和打造高能級人才高地。本市首個文化人才公寓“獵戶座”以打造文化新空間、人才新社區為目標,引入書店、共享自習室、健身房、咖啡館等空間,打造宜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積極發揮文化人才特長優勢,為區域百姓提供優質文化服務。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
哪里有榜樣
哪里就有新氣象
七年來
共選樹全國道德模范提名3人
中國好人4人
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4個
感動上海年度人物(含提名)8個
虹口區道德模范20人
虹口好人66人
市區級新時代好少年455人
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
人大代表“隨手拍”
政協委員“啄木鳥”
市民巡訪團
全民一起參與
對不文明行為說“不”
虹口市民主人翁意識強、積極性很高,擅當“啄木鳥”,還能提出不少真知灼見。“虹口回音壁”公開回應群眾呼聲、提供政策指南或開展調查報道,形成處置閉環;“創文曝光臺”共收到問題線索4753件,除主觀件外的所有問題均得到了有效整改。
志愿者緊密團結
似一股和煦春風
吹遍虹口的每一個角落
他們是時代的微光
默默付出
照亮他人
全區活躍著“文化三地”志愿宣講團、“海上舊里”志愿解說團、“垃圾分類”青年志愿宣講團、上海張心亞助殘工作室、“愛心剪”志愿者工作室、虹鷹救援志愿服務隊、虹馨志愿者工作室等特色志愿服務團隊。
為志愿者們點贊!
目前,全區建成1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8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193個居民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08個特色站。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從陣地拓展向內涵深化邁進,從夯實基礎向提檔升級邁進,全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地。
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
文明行為,是丈量城市文明高度的標尺,更是折射公民精神風貌的明鏡。新版"七大文明行為"——從踐行新"七不規范"到倡導文明餐飲,從守護文明交通到規范文明養寵,從踐行生活垃圾分類到彰顯文明旅游風范,全方位覆蓋公共生活、人際交往與生態保護等領域,為個體與社會共建文明秩序勾勒出清晰的行動指南。文明的真諦從不在口號里,而在每一個躬身踐行的日常。在虹口,遛狗的市民都能牽住狗繩,垃圾分類時按照規定多分出那一袋,過馬路時謹記交通規則……這些看似細微的舉動,如同點點星火,終將匯聚成璀璨星河,讓文明之光灑滿街巷,溫潤人心。
全國文明城區建設是推動城區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提升城區“硬實力”與“軟實力”、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多維度的意義和作用。創建文明城市,獲得獎牌只是目標,為人民謀幸福才是虹口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建文明城區的深遠意義,更在于推動城市文明與市民素養的雙向奔赴。這不僅是市容市貌的煥新,更是一座城市精神品格的升華,是每位市民攜手書寫的文明答卷。
踏上新征程,揚帆再啟航
創城是起點,不是終點
這份“全國文明城區”的榮譽
屬于每一位虹口人
記者:黃鎦舒
圖片:融媒體圖庫
編輯:黃鎦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