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春,北京市的領導收到了反饋:“群眾對天安門上的毛主席畫像有意見,說只有一只耳朵。”
作畫者辛莽和其他幾位協助畫家得知議論后,又日夜不停地操勞起來,毛主席的畫像,可不能有這種大爭議,必須要修改。后來,毛主席的畫像改成什么樣了呢?一共經歷了多少次變更?
說起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絕大部分人都會想到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其實那已經是掛上去的第三幅了。
第一次懸掛是在在1949年2月12日元宵節,北平剛剛和平解放,老百姓涌向天安門廣場慶祝。城樓上同時掛了五位領導人的畫像:毛澤東、朱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
后來,為紀念七七事變,第二次掛的,便是毛澤東和朱德兩人的畫像。
前兩次都是群像,那什么時候開始單獨掛毛主席畫像呢?就是從第三次開始。當時周恩來為了讓效果完美呈現,專門派攝影師拍了好幾張正面標準照。結果照片送到毛主席面前時,他卻搖了搖頭,說太一本正經,不如掛一些隨便拍的。
工作人員趕緊翻出延安時期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張毛主席和和另一位革命同志在河邊散步的合影。毛主席一看就說:“就這張!”
照片是一位攝影師在秋天清晨無意中抓拍的,成為開國大典畫像的原型,董希文完成作品后,一幅4.6米寬、6米高、重達1.5噸的巨幅畫像掛上了天安門城樓。
1950年,畫家辛莽接到了重新繪制的任務,他從照片中精心挑選,最后找到一張主席眼睛略向上看的半側面照片,找來其他幾位畫家一起完成了作品。
掛上天安門城樓后,辛莽接覺得效果不錯,沒想到群眾有意見了:“只能看到一只左耳朵,左眼珠還偏上”,有議論說看起來就像“偏聽偏信”,甚至“目無群眾”。
這樣的批評可不是小事。消息傳到北京市領導那里,所有人很重視,問題必須立即解決。市領導當機立斷:重新制作一張顯示雙耳的正面標準像,攝影處陳石林把很多照片都翻了出來,一張一張地研究對比。
幾個日日夜夜的精心制作后,新中國第一幅毛主席標準像終于誕生,新華社鄭重向全國發布,這就是后來我們熟悉的毛主席標準像的原型。
辛莽等人立即以這幅標準像為藍本重新繪制,趕在1950年10月1日前夕掛上了城樓,這一次,群眾滿意了,各方面反響都很好。
從1949年到現在,天安門城樓上經歷了八次畫像變更,前三幅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第四、第五幅解決了關于耳朵的爭議。第六、第七幅的主筆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張振仕,分別從1952年和1963年開始懸掛。
第八幅自1967年10月1日掛上至今,已經陪伴了我們58年,主筆王國棟在“文革”期間重新設計,采用正面像,徹底避免了任何可能的爭議。
神奇的是,無論你站在天安門廣場的哪個位置,都會感覺毛主席的目光在注視著你。別以為這是什么神秘現象。現任畫師邢秋成揭秘,眼神平視、注視前方的話,只要畫家基本功扎實,準確表達人物神態,就能呈現這種效果。
每當我們走過天安門廣場,仰望那幅巨大的畫像時,或許會想到那些為畫像而奔波的藝術家們,更感謝給我們帶來新生活的毛主席。
參考資料:人民網《揭秘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彩色巨幅畫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