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糾結了13天,終于給出了答案,在中美之間閃轉騰挪了半天的李在明,終究沒能逃脫“駐韓美軍”這座五指山,韓國來不來閱兵觀禮,還得看美國的臉色。
當地時間15日,韓國媒體對外披露稱,盡管我方的邀請函已經擺在總統府案頭,但李在明到時出席抗戰勝利八十周年閱兵的可能,微乎其微。
實際上,早在3天前的7月12日,韓國上下就在為這次極有可能發生的缺席找理由了。比如,就職于韓國總統府的高級安全官員鄭奎宰,就在當天發布的社媒內容中表示,因為2017年文在寅已經訪問過中國,所以李在明預計很難出席9.3閱兵式。
現如今,韓國普遍認為,我方沒有回訪的前提下,韓國連續兩次來訪是“不合外交規范”的。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韓國上下絞盡腦汁,為李在明不來參加活動找了一個蹩腳理由的時候,他們的“西洋鏡”被自己人的一句話給戳穿了。
日前,韓國政府內部人士對外披露稱,李在明之所以猶豫不決的真正原因,是認為如果自己草率來訪,很可能會讓美國對新一屆政府的外交路線產生懷疑甚至誤會,進而影響美韓關系。
說白了,韓國政府之所以在訪問我方一事上將近半個月舉棋不定,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害怕得罪美國。
不過,凡事看美國臉色,并不意味著李在明的中國之行徹底無望。
一方面,美方近期動作頻頻,又是解禁芯片出口、又是派英偉達掌舵人黃仁勛往返中美之間傳信遞話的,接二連三地表露出緩和關系的意愿。說白了,特朗普自己也是想來訪問的。
在這種情況下,斷言李在明絕對不會出席閱兵式,未免為時過早。
另一方面,李在明自今年6月上任以來的一系列動作,體現了新一屆韓國政府追求“部分戰略自主”的決心。
首先在今年6月底,李在明以“中東局勢不穩、國內政局未定”為理由,拒絕了北約峰會的出席邀請,主動拒絕了進一步加深美韓關系的好機會。
而代價就是,李在明在做出缺席北約峰會的決定之后,直接遭到了在野黨的猛烈抨擊。
可見,李在明寧愿讓在野黨說閑話,也不愿意在外交、軍事上和美國進一步捆綁,這說明李在明在“戰略自主”的立場方面,還是有一定決心和堅持的。
其次就在近期,李在明欽點的防長候選人安圭伯接受采訪時表示,從美國那里拿回戰時指揮權是新一屆政府班子的目標之一,他們正在為這一目標的達成做出努力。
從這兩句話中就能明顯看出,李在明推動美韓軍事解綁、爭取部分戰略自主的策略還是比較有延續性的。
不過,李在明很快就要失望了,就現階段而言,韓國的“權力回收”行動,進行得并不順利。因為美國政府打出了“駐韓美軍”這張王牌。
日前,美聯邦參議院正式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草案中,出現了裁減駐韓美軍的相關描述。
可沒想到,駐韓美軍稍有移動,韓國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滑跪了。按照李在明自己的說法,首爾會密切關注這份草案,并就此與美軍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說白了,還是不愿意讓美國人撤。
至此,奮斗了半天的李在明,終究還是難逃“駐韓美軍”這座五指山。
不過,盡管特朗普只是微微出手,就讓韓國政府一個多月的“權力回收行動”陷入停滯。但隨著我方邀請函擺上案頭,李在明又迎來了一個“松綁”美韓關系的絕佳機會。
有我方正式邀請撐腰,李在明完全可以在不看美國臉色的前提下,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參加活動,通過制衡的方式,實現部分自主權利的回收。
說白了,拿回外交自主權的機會就在眼前。能不能把握住機會,就看李在明的決心和膽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