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了1/4了,孩子的作業本還干干凈凈,再看假期計劃形同虛設,查缺補漏、預習新課程?呵!
放假時想得有多美好,現在就有多崩潰。
還要求啥ABC呀!能把暑假作業完成就松口氣了。
婆婆一進屋,就看到了母子倆針尖對麥芒的場景。
“這孩子不管不行啊!”
“早上9:30才睜開眼睛,起床都10點了。”
“您看看他這成績,假期這樣不如送去輔導班,讓別人管!”
婆婆是老教師,她拍拍兒媳婦的背,別急,我來!
婆婆先是看了假期計劃,要提高計算能力、增加語文識字量。然后走到孫子的房間里隨手拿起一本故事書。
“城堡……,孫子,這個字是什么,奶奶看不清啊!”
“奶,我給你讀。”
兒媳婦在門外給婆婆一個大拇哥。平時把嘴皮子磨破了,催上十遍八遍,拖半小時,孩子才會讀。
婆婆后來說:“在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時候,做事會更積極主動。我向他尋求幫助,讓他覺得有成就感,有價值感。”
“媽,計算咋整?”
“是不是快做午飯了?孫子,走,奶奶帶你去超市買菜去!”
然后兒媳婦就看婆婆,一會兒讓她孫子稱重,一會兒看不清價簽,一會兒不知道哪個更優惠,最后還得問孫子,“奶奶就帶了100塊,夠不夠買這些東西的?”
原來,孩子他爸小時候,一說寫作業就推三阻四,這些方法在他爸身上試驗有效,主要是孩子樂在其中。
婆婆說:“養娃和孩子對著干,只能‘兩敗俱傷’。小孩子得順毛擼。”
不得不說,有時候老人的帶娃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后來,兒媳婦又跟婆婆學了幾招專治拖拉磨蹭的小竅門:
1.讓孩子先動起來很重要。
比如寫作業,先坐在書桌旁就很重要。與其催著孩子寫作業,不如想辦法調動孩子的身體,讓他先行動起來。
2.給孩子設置時間很重要。
十分鐘能做完的作業,別拖到15分鐘,讓孩子多玩5分鐘,他會更積極。家里不是有鬧表嗎?每次寫作業,讓他自己定時。
3.讓孩子參與決策很重要。
寫作業是孩子該承擔的責任,讓他自己決定寫哪科、寫多少、自己批改,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再比如選擇他喜歡的學習工具,讓他自己挑喜歡的本子,增加參與感。這樣,孩子會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積極性會逐步提高。
4.讓孩子有競爭意識。
自己寫作業是孤單的,但如果有人陪著,也會增加他的積極性。大人完全可以在孩子寫語文時練字;寫數學時,把當日的花銷記下來,算賬。親子一起做,無形中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和專注力。
婆婆說:“100個孩子就有100種性格。你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應該是最了解他的人。”
要“因材施教”!
孔子曾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識是看一人的行為表現,觀察他達成目的的方法,體察他內心真正的追求。
這個觀點放在育兒上同樣適用!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個性與喜好,才能找到最適合他的教育方法,達到親與子間的和諧共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