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決定組建志愿軍,扛起抗美援朝的大旗。統帥人選成了當時的重中之重,粟林彭劉徐這五位解放軍頂尖將領,個個資歷深厚,戰功赫赫,都有資格挑這個大梁。但在毛澤東心里,粟裕似乎總是排在前面,這到底是為什么?
五位將領的資歷和戰功
要搞清楚為啥毛主席青睞粟裕,先得看看這五個人都是啥來頭。他們的軍事生涯橫跨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每個人都有拿得出手的硬實力。
粟裕,1907年出生,湖南會同人,侗族出生。1927年加入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從警衛隊班長干起,后來跟著朱德上了井岡山。長征時他沒走主力路線,而是留在南方打游擊,在浙南開辟根據地,硬生生拖住了不少國民黨部隊。抗日戰爭中,他當新四軍第一師師長,1941年黃橋戰役干掉敵人1.1萬,穩住了蘇北根據地。
到了解放戰爭,他成了華東野戰軍的主心骨,蘇中、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這些大戰役,哪一場沒他的影子?尤其是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他帶著華野把國民黨精銳整編74師圍住全殲,直接震住了對手。這戰績,擱誰身上都得服氣。
林總抗日戰爭中指揮115師打平型關戰役,干掉日軍1000多,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解放戰爭里,他主抓東北野戰軍,1948年遼沈戰役殲敵47.2萬,解放東北全境;平津戰役跟聶榮臻搭檔,又干掉52萬,拿下華北。他的戰績也是響當當,戰略眼光沒得說。
彭德懷,1898年出生,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共產黨。他早年在湘軍混過,北伐打過仗,1928年搞平江起義,拉起紅五軍。長征時帶紅三軍團,遵義會議后掩護中央紅軍渡金沙江,立下大功。
抗日戰爭中,他當八路軍副總指揮,1940年百團大戰動員20多萬兵力,殲敵2萬多,極大提振了全國士氣。解放戰爭里,他領西北野戰軍,1947年扶眉戰役殲敵4萬,解放陜西大部,西北戰場基本靠他撐著。
劉伯承,1892年出生,四川開縣人,1926年加入共產黨。他參加過辛亥革命,1916年川東護國戰役丟了右眼,但戰斗力一點沒減。南昌起義當參謀長,后來跟朱德上井岡山。長征時他做紅軍總參謀長,巧渡金沙江,帶著部隊避開追擊。
抗日戰爭中,他當129師師長,1939年七亙村伏擊戰三次干掉日軍400多。解放戰爭里,他帶中原野戰軍,1948年淮海戰役跟粟裕聯手,殲敵55.5萬,把中原局勢徹底翻盤。
徐向前,1901年出生,山西五臺人,1927年加入共產黨。1929年當紅四軍參謀長,1931年帶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殲敵3萬多。
長征時他翻雪山、過草地,硬是把隊伍帶到會師。抗日戰爭中,他當129師副師長,1938年神頭嶺伏擊戰殲敵1500多。解放戰爭里,他領華北野戰軍,1949年太原戰役拿下堅城,殲敵13.5萬,解放山西全境。他的穩扎穩打,也是出了名的。
志愿軍統帥需要啥樣的特質?
朝鮮戰爭不是一般的仗。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帶著聯合國軍插手,10月直接打到鴨綠江邊。中國要出兵,面對的是裝備精良、后勤充足的美軍,而志愿軍這邊武器落后,補給困難,地形又復雜。這種仗,需要統帥有超強的應變能力,能在劣勢下抓住機會,還得敢打敢拼,不能瞻前顧后。那這五位將領,誰更符合這個要求呢?
粟裕最大的亮點,就是他打仗靈活機動,尤其擅長以少勝多,抓戰機的能力簡直神了。解放戰爭里,他的華東野戰軍經常面對兵力、裝備都占優的國民黨軍,但他總能找到對方的軟肋,狠狠打下去。
比如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國民黨整編第二十六師氣勢洶洶,人數和裝備都壓過華野。粟裕沒硬碰硬,而是利用地形設了個口袋陣,等敵人鉆進來再全線出擊,最后殲敵5.3萬。這仗打得漂亮,國民黨軍直接嚇懵了,毛主席看了戰報都忍不住夸他。
再看1948年6月的豫東戰役,華野兵力不占優勢,但粟裕發現敵軍調動有漏洞,果斷下令夜襲,三天三夜干掉近10萬敵人。這不僅扭轉了中原局勢,還給東北戰場減輕了壓力。
粟裕這種打法,正好適合朝鮮戰爭。美軍火力強,但機動性不如志愿軍,粟裕要是帶兵,完全可能靠靈活戰術打出奇效。
林總打仗是另一種路子,穩健、縝密,計劃做得滴水不漏。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他都是先把敵軍分割包圍,再一步步收網,殲敵數字驚人,戰略上沒啥毛病。但這種風格也有短板,就是有時候太謹慎了,關鍵時刻魄力不夠。
比如1948年春,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被困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城市。林先圍長春,想逼敵人出來再打,但長春守軍死守不出,圍了好幾個月,解放軍糧草消耗巨大,戰事拖得有點久。后來他調整策略攻錦州,才打開局面。毛主席對林這種“穩中求勝”的打法挺認可,但朝鮮戰爭這種急仗,可能需要更果斷的風格,林的謹慎就有點吃虧了。
彭德懷是硬漢型將領,打仗從來不含糊。百團大戰和扶眉戰役,他都是帶著部隊硬干,靠的是意志力和正面突破。朝鮮戰爭最后是他帶的志愿軍,也確實打出了威風,五次戰役把美軍逼回三八線,證明了他的能力。
但彭德懷的優勢更多在硬仗和防御戰,靈活機動這塊不如粟裕。西北戰場地形開闊,他習慣大兵團作戰,而朝鮮地形復雜,山地多,志愿軍又得靠偷襲和迂回,粟裕在這方面明顯更擅長。
劉伯承是出了名的“軍神”,戰略眼光和指揮能力沒得挑。長征時的巧渡金沙江,淮海戰役的協同作戰,都是他的拿手好戲。但他更擅長當參謀長,運籌帷幄,親自帶兵沖鋒的機會比粟裕少。朝鮮戰爭需要一個能沖在前線的統帥,劉伯承的身體狀況和實戰經驗,稍微有點跟不上。
徐向前打仗沉穩,韌性強,太原戰役那種攻堅戰,他指揮得穩穩當當。但他的風格偏防守和持久戰,主動出擊和靈活應變的案例不多。朝鮮戰爭初期,志愿軍得靠快打快撤,徐向前的穩健可能有點拖節奏。
毛主席為啥最青睞粟裕?
綜合來看,粟裕的優勢太明顯了。朝鮮戰爭初期,志愿軍面對美軍,裝備和補給都處于下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毛主席需要一個能在逆境中果斷出手、敢打硬仗的將領。粟裕的靈活機動和抓戰機的能力,正好對得上這個需求。
從解放戰爭的表現看,粟裕打仗不靠人多勢眾,靠的是腦子活。他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找到突破口,孟良崮、豫東這些戰役,都是典型例子。毛主席對他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以弱勝強”的本事。
還有一點,粟裕在華東戰場跟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交手多次,對付美軍那種火力強、機動性差的部隊,他有經驗。毛主席肯定也考慮到了這點,覺得粟裕能把志愿軍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說了這么多,粟裕咋沒當上志愿軍統帥呢?這得提一句,1950年時,粟裕身體不太行。解放戰爭打完,他積勞成疾,頭痛癥很嚴重,自己主動提出休養。毛主席雖然看好他,但也得考慮實際情況。最后彭德懷接了這個擔子,事實證明他也干得不錯。
不過,粟裕沒上戰場,不代表毛主席對他的信任少了。毛主席心里,粟裕的地位一直很高。
粟林彭劉徐,這五位將領都是新中國的開國功臣,各有各的強項。毛主席青睞粟裕,主要看中他打仗的靈活性和決斷力,這在朝鮮戰爭那種惡劣環境下尤為重要。雖然最后是彭德懷帶兵出征,但粟裕的能力和毛主席的信任,歷史都記得清清楚楚。
說到底,選統帥不是看誰資歷老、戰功多,而是看誰最適合眼下的仗。粟裕的風格,跟朝鮮戰爭的需求最貼合,這才是毛主席最看重他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